文化惠民:星城百姓的幸福定制

来源: 中国文化报

1月5日晚,地处湖南省长沙市繁华地段坡子街的湘江剧场早早挤满了戏曲爱好者,《雅韵星城——杜鹃花戏剧艺术月》颁奖晚会在这里举行。湘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曹汝龙、花鼓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贺艾芸等老艺术家与青年演员同台演出经典剧目选段,让前来观看的市民直呼过瘾。

这仅仅是长沙市文化惠民系列工程的一个缩影。刚刚过去的一年,长沙市深入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让农民“放下锄头拿起书,不打麻将学知识”。

示范带动,设施覆盖城乡

长沙县江背镇楠木村龙树湾组村民陈焕明几年前被当地农家书屋里养鱼、养猪的技术书籍所吸引,成为书屋的常客,书中的知识让他看到了农村养殖业的前景。如今,他有一个近100亩的养鱼水库和一个平均存栏500多头猪的标准化养猪场,年收入达40万元,成为当地的养殖大户和“读书用书示范户”。

为了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管理,长沙县制定了《农家书屋星级评定与摘牌淘汰办法》,组织开展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回头看”活动,评选出100个示范性农家书屋。

2013年,长沙市大力推进以示范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龙头,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农家书屋为骨干的基层文化阵地示范工程建设,新建设施设备先进、综合服务功能齐全的示范性综合文化站2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100个,农家书屋100家,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66202户。目前,该市示范性综合文化站达98家、示范性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290家、农家书屋1364家。同时,长沙市还为全市13个街道文化站、2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送了价值1296万元的文体器材设备,有效改善了基层文化阵地条件。 

    2013年,长沙市大力开展“五进五送”活动,让老百姓就近共享文化大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506场,乡村(社区)“好戏天天送”和湘江剧场“好戏天天演”文艺演出600场,“创业兴文走在前列——首届长沙阳光娱乐节”向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地铁工人、残疾人、交通文明劝导员、教师、社区居民等群体发放娱乐场所免费活动券1.5万张……“政府赠票其实是对市民的一种关爱、对不同职业群体的关怀。”长沙地铁建设者陈先生说。

“送文化下基层满足的是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要想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文化队伍,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服务,则需要‘种’文化。”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杨长江说,“我们更多的是搭建平台,让群众的文化创造激情和活力充分释放。”为此,长沙市积极探索建立以人民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政府倾心搭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群众当家唱戏,使群众成为创造文化的主体、演绎文化的主角、共享文化的主人。

2013年10月,长沙“欢乐星城”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欢乐星城”活动是长沙市推出的大型自主性群众文化活动,10余年来共举办大大小小演出2万余场,参与人数达3000万人次,衍生出“牵手芙蓉”“好戏天天演”“激情岳麓”“魅力雨花”“相约斑马湖”等系列品牌活动,实现了建设文化与享受文化的协调推进、文化下乡与文化进城的双向互动。 

    在长沙,免费供给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已实现全域覆盖,群众可以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都是免费开放,我们看书、排练都有场地。我现在很少待在家里,每天都出门活动,和文化伙伴们在一起很开心。”家住芙蓉区定王台街道的退休老人李争说。

免费开放后,长沙市更注重各文化场馆精品文化资源的提供。长沙市图书馆“橘洲讲坛”每周六上午准时开讲,全年举办48场,邀请了王文选、浮石、肖仁福等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讲座嘉宾。长沙市群艺馆组织的“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系列活动涵盖声乐、舞蹈、美术等各个方面,吸引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参与。长沙简牍博物馆的“市民文化遗产讲堂”和“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关注,年接待量近40万人次。

除了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免费开放的静态“文化加油站”,长沙市还通过流动文化服务铺设了一条条“文化加油管道”,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源源不断地送到群众身边。以中型客车为载体的流动图书馆被宁乡县道林镇天石村龙塘小学的孩子们形象地称为“长着翅膀的图书馆”。流动图书、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展览等一系列流动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场馆相得益彰,老百姓可以按自己的文化需求“照单点菜”。

2013年11月,长沙以中部第一的成绩跻身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中,在“市民对文化满意度”的评分上,长沙市民给自己的文化家园打出了全国最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