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单位成青岛首批“非遗”基地

来源: 半岛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 孙林) 近日,青岛市文广新局公布了《青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共评选命名11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其中即墨市占了7项。

据悉,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青岛市文广新局前期在全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工作,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实地考察、组织专家评审等程序,目前 ,青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已经确定。

即墨市的七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分别是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华美集团有限公司、即墨市移风店镇大欧戈庄村、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山东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青岛即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青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占总数的64%,高居青岛各区(市)的榜首。

寻访“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美

“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有何魅力之处?近日,记者走进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和青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处基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国华”建起即墨花边博物馆

走进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的陈列室,上百种做工精美的即墨花边产品陈列其中,无论是实用的沙发套、抱枕、茶几布,还是用来装饰的盘垫、冰箱布,上面小小的网眼、花样百出的花鸟虫鱼的网格图案,做工的精微几在纤毫之间,人物卷曲的头发、嬉笑的面部表情都可以在几厘米见方的面积上用细线清晰地勾勒出来……

“从这里输出的花边远销中东及欧美几十个国家。”青岛国华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华告诉记者,2012年,“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成为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国华”建起了一个小小的花边“博物馆”,里面收集了从民国时期至今的诸多即墨花边制作工具、图案样品、历史照片及获得的奖项等。

2013年,为了扶持传统民俗产业发展,在工信部门的支持下,“国华”成功入驻位于鹤山路的即墨服装品牌孵化中心,政府免费为其提供办公场所,并配备了专业的设计团队 ,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运作。即墨花边开始进军电商营销模式,寻找产业复兴的突破口。 

    博览园汇集当地“非遗”项目“开大会”

2012年5月,由即墨5家具有传统文化基础的民企注册成立了青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闲置厂房,投资1000多万元,在即墨经济开发区烟青一级路211号建设了青岛首个非遗博览园。

“即墨是个历史古邑,商贸名城,在7000年的发展历程中,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种类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同时,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号召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青岛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卜晓宇告诉记者,该非遗博览园占地15亩,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可以提供吃、住、展、研、演、销等多项服务,要打造成为“文化保护、产业服务、旅游观光”三位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品牌。

记者了解到,目前田横祭海节、柳腔、秃尾巴老李传说、即墨老酒等三十多个国家级、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非遗”项目已经入驻。还有潍坊、胶州、平度、莱西等地区的“非遗”已陆续进驻,成为青岛对外展示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

在 4000多平方米的展示大厅里,划分为历史展示区、传承推介区、制作展销区等。不光展示“非遗项目”,还有非遗传承人入驻,常年开展传承活动。放映室里设置了大型环形银幕,可以为游客播放传统历史影像资料。民间文学研究室里,建立了民间文学电子书库、青岛非遗项目电子书,游客可以在这里查阅感兴趣的知识。

除了让游客大饱眼福,“千年商都特色礼品、旅游商品展销中心”还齐聚了即墨当地的特产。此外,园区内还有多条传统产品生产线,游客可参与现场制作加工。

日后,园区将免费为非遗项目的展示、传承、保护提供平台;录制、保存、展示国际级项目柳腔戏,填补省内的一项空白;制作传统历史影像资料,向社会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