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社会办文化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来源: 南方日报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创新文化(300336,股吧)体制机制,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开放水平。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长朱小丹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与会代表就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展开热议,并对“政府应该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扮演好角色”、“鼓励、支持民营院团发展”、“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三馆"利用”等话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用好市场“双刃剑”

发挥政府公益性补贴效能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列席参加广州组讨论时表示,对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带给我们最直接的好处是打通了文化人才的进出流通渠道,有力推动了优胜劣汰。当然直接让文艺院团直面市场会有些吃力,毕竟目前文化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文化消费环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扮演好角色、继续研究文化政策。”

她说,虽然目前大多文艺团体都是以一团一院的形式存在,但演出需要流动,因为很多演出的场租贵,尤其是像广州大剧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这样的场所,算上装台、演出时间,一张票价不到千元根本难以回收成本。因此,建议广东学习港澳地区对于转企改制后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场租方面提供补贴。另外,发展文化艺术,有了良好环境才能吸引人才,“一个文艺院校的学生,需要至少6年的学习锻炼才能成熟,但现在他们面临着毕业后难在大城市落户等问题。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粤,建议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需求、形势、变化加大政策研究力度。”

广东是全国最早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细分为三个类别,全省“三馆一站”(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作为公益一类,已经全部免费开放。虽然没有经营压力,但这类场馆同样面临着如何提高场馆利用率、发挥文化设施效能等一系列问题。省人大代表、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刘洪辉说:“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保证底线文化民生均等化,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将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公益分类是广东率先完成的,是体制设计上的重大飞跃,创造了独特的"岭南模式"。而公益一类文化单位如何做到无差异、无区别地提供服务,需要改善管理和服务体制,保证外来人群、少年儿童、盲人等特殊群体也接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这是中山图书馆这两年重点发展的方向。” 

    社会力量办文化

将民营演出纳入政府采购

如今民间的公益性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越来越多,它们通过“国助民办”与个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运营,免费或低价向公众开放。它们不仅为国家保存了文化遗产,还带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对此,刘洪辉表示,“这些场馆与公立场馆可以互为补充,需要根据当地文化需求加强管理,毕竟一旦转型,这些场馆的公益性就会降低甚至丧失。”有业内人士介绍,当下民间博物馆、艺术馆也出现了一些乱象,需要政府加大对其监督、指导和规范的力度。

倪惠英指出,一方面专业艺术院团正在积极找市场,比如广州市话剧团通过打造“周末剧场”、“国际戏剧节”等品牌;另一方面民营文化单位发展迅速,不少艺术人才自己组团,在市场上获得的效益可观。“我上个月到湛江、茂名等地考察,发现吴川这个县级市在年底的"订戏会"上,居然有1600多个"春班"项目已经签约,800多个正在协议中。当地人已经把看戏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此外,潮汕地区尤其是农村、城镇的文化需求也非常旺,粤东、粤西地区近300家粤剧团绝大多数都是民营的。由此可见,引导民营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升质量和演出环境需要政府关注。”

由于农村演出舞台缺乏、相关设施简陋,她建议政府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政府采购也可将优秀的民营演出纳入其中,“目前在职称评定、省市演艺大赛上,民营和专业院团都已经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上竞争了,去年的全省演艺大赛上,民营单位甚至拿到了金、银奖,不少民营单位演员收入还超过了专业院团。” 

    扩大文化惠民

完善图书馆等便民服务

省人大代表、广州雕塑院副院长、雕塑家陆增康介绍,悉尼美术馆将休闲方式非常完美地融进了图书馆,但国内的图书馆气氛往往过于沉闷、饮食等配套设施不足,建议省立中山图书馆将馆前草坪利用起来,方便读者长期在馆内阅读、提升阅读体验。

对此,刘洪辉表示,该草坪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之内,不能用于开发,但“如何增加历史旧址的观众参与度”也是他们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刘洪辉介绍,广州图书馆一层目前正在考虑设立咖啡厅、休息室等,方便市民使用。另外,陆增康也建议在图书馆内放置一些公共艺术雕塑小品等摆设。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肖东认为:“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在实现文化单位机构分类改革以前,广州市文化馆由于缺乏资金,只能通过具体承接市场演出,以活动、策划为主的人员配置更像是演出经纪公司,改革确定了其公益一类性质后,就开始把重点放在文化底线服务上,加大群众文化培训、广场文化活动。广州有上千个合唱团,通过对其辅导员、指挥进行专业培训,并由政府组织比赛,加上大量群众的自愿参与,才能让这些队伍基本维持。”肖东同时指出,广州市的常住人口已超千万,但相关培训仅有60万元的财政拨款,培训工作只能“看菜吃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肖东指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化类别,政府应该予以重点保护,“省里在这方面设立了非遗专项资金,目前数额不大。”此外,陆增康提出:“艺术类项目不能纳入政府招标,招标多考虑降低制作费,但艺术、尤其是城市公共艺术一旦考虑到了经济成本限制,就容易降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