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大年初一。茌平县苗庄村、东昌府区郑家镇,不约而同地各自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农民们自发组成文艺剧团,自编自导自演了戏曲、歌舞、快板、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为各自家乡群众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让春节更加喜庆、热闹。
无独有偶,像苗庄村和郑家镇这样利用春节开展文化联欢活动的还有临清市先锋办事处孟店村,由于在村民中反响不错,今年,孟店村干脆举办了两场春节联欢会。
近年来,农民办“村晚”活动的不断升温,直接折射出富裕起来的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而这种诉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得到体现。
1月8日上午,市长王忠林在聊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推动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要坚持求真务实,集中力量办好“十大民生实事”。其中提到了要实施文化惠民“三千”工程——举办文艺演出下基层1000场,为全市1000个农家书屋、1000个村文化大院配置文化设施。
文化惠民“三千”工程,契合了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现象
农民办“村晚”
节目丰富接地气
大年初一上午,在刚刚建成的群众文化广场上,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第二届农民春节联欢会,在现场近3000名观众的热切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农民召开运动会,镇委支持办法对,史无前例数光辉,办得对!大年初一共联欢,老中青少笑开颜,群情激奋谱新篇,真壮观……”中国民间群众传统曲艺“三句半”被搬上了“村晚”舞台,台上的四位村民,三人说长句,最后一人只说简短两个字的半句,语言押韵、诙谐,同时传达出了百姓的心声,博得了现场观众一片叫好声。
联欢会节目形式多样,既有歌曲、舞蹈,也有小品、京剧等传统文艺节目,甚至街舞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也囊括其中。
“三句半”《党政廉洁郑家新》,京剧《锁麟囊》,舞蹈《江南Style》等节目,把郑家地域特色和节日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马年“村晚”时长1个小时,20个节目的参演人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群众,而且年龄分布有层次,上到老、下到小,节目内容有水准,几乎做到了全镇“总动员”。
当天,郑家镇大雾,天气寒冷,但挡不住演员和观众的热情。台上演员们表演十分投入,台下群众也兴致勃勃。“我8点就过来了,演员都是咱们身边的人,节目也都很好,我们喜欢看。”台下一名观众抱着自己的孙子,饶有兴趣地观看表演。
东昌府区郑家镇,是全国最大的轴承保持架生产基地。这几年,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镇宣传委员张纪兴说:“随着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各村越来越冷清,年味也越来越淡,举办这样的春晚,将村民的心聚到了一起。而且这是老百姓自己的春晚,表演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不讲排场不讲规格,就图一个热闹,跟身边的人欢欢喜喜过个年。”
去年10月份的一天,李尚礼收到了一条来自郑家镇政府的信息:有才艺、想报名参加“村晚”的村民自行准备节目,参加1月24日在郑家镇小学的海选。李尚礼28岁,在郑家镇做生意,接到通知后,他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准备了一首歌曲《青花瓷》。
李尚礼坦言,郑家镇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工作之外的生活是有些枯燥乏味的。“在家的时候就上上网,有的时候也跟朋友去KTV唱歌,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李尚礼说,现如今,农民日子好过了,过年也不再满足于走亲访友,文化大餐已成为节日的首选。
传统豫剧《七品芝麻官》也登上了郑家“村晚”舞台。“唐知县”一身行头,颤动着帽翅,那句经典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唐知县”的饰演者傅成勇今年50岁。在1月24日海选时,他的这段豫剧表演就得到了全场最高的94分。
因为都爱唱两嗓子,6年前,傅成勇和郑家镇及周边地区的几位退休人员,自发组建了一个“郑家豫剧协会”,现在协会已经有20人,每周一、三、五定期聚在一起,唱唱经典选段,交流一下心得。
平时,傅成勇还会和豫剧协会的其他人一起去附近村子里的敬老院义务演出。傅成勇说,他最开心的就是能和这些豫剧票友在一起,同时这个爱好也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
郑家镇负责宣传的李学贵谈到,这次第二届郑家“村晚”,村民们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一共有160人报名,甚至附近沙镇的不少村民也赶来报名。“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农民春晚,已经成为郑家充满乡土气息的风景线。可能这些表演很业余、很草根,但很质朴、很热闹。在他们眼里也很好看。”
最近两年,郑家镇政府积极探索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新做法。在2013年上半年,举办了“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8月份开展了全镇运动会;9月还举办了郑家镇啤酒节。
郑家镇的例子凸显出我市农村地区文化需求正在不断扩大。记者从聊城市文广新局文艺科了解到,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大院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2013年,共优化提升了500多家文化大院。
那么,文化大院的利用率如何?
郑家镇文化站站长朱贵光表示,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在郑家镇辖的52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全覆盖,目前的利用率很高。
“政府利用文化大院开展一些讲座,村民们在文化大院中健身娱乐,开展文艺演出,我们还结合郑家镇现状,将农家书屋整合到文化大院中,真正为农民服务。”朱贵光认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属于软实力建设,须下更大功夫,付出更多精力。
今年,我市将继续对文化大院进行提升,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充实文化大院的硬件设施,提高文化大院利用率,让农村群众“娱有场所、乐有设施”,为广大群众搭建起文化生活阵地。
有人说,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力求丰富每位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未来将会不断完善,走向“私人定制”。市文广新局文艺科一名工作人员不太认同这种说法:“‘私人定制’带有商业性质,政府要做的其实是服务。”她认为,对于文化大院建设,政府部门应做好规范和引导,并使服务常态化,下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软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