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省140个县,除1个区图书馆外,全部建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全省1380个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7.1万个村建成文化大院6.99万个,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了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把扩大免费开放作为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2013年,全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站五馆一站新增服务项目和窗口2180个,服务群众8155万人次,同比增长13%。
为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文化设施服务功能。一是纳入考核。把免费开放情况纳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省市筹备十艺节目标责任书的重要内容,作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考核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评估的重要指标,提高了各地对免费开放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提供保障。2013年国家和省提供免费开放奖补资金1.9751亿元,市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每年奖补标准50万元,县级文化馆、图书馆20万元,乡镇文化站5万元,博物馆、纪念馆根据展览、展品和观众数量情况进行奖补。提高服务针对性,增加便民辅助设施,如设立存包处、休息座椅、饮水机、少儿活动区等。同时,针对免费开放后服务队伍不足的情况,积极推行志愿服务,全省服务队伍发展到32万人。三是创新方式。两年来,全省五馆一站平均每年打造创新服务项目1920多个,其中不少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影响。如张店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聘请大学生作为站长协管员、肥城市文化馆和文化站实施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济宁市文化馆开展“乡村大舞台”流动服务,青岛市博物馆举办“国韵讲堂”等,收到很好成效。
下一步,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上来,进一步提升免费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着力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的有效利用。一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进程。按照省市签订的《山东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查漏补缺,实现县级两馆达到国家二级、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农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全面覆盖。配齐配强服务队伍,强化对重点贫困地区和老年、少儿、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针对服务。二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制定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建设、服务、保障和考核等标准,推动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各地免费开放的检查督导,促进免费开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三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制定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和采购目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基层文化馆站在和社会力量竞争中提高服务能力。同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赠、共建等方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免费开放。四是积极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协调机制。督促基层文化馆站跳出文化部门的小圈子,与宣传、党建、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科技、妇联等部门密切沟通协调,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共赢。五是建立以城带乡的联动机制。采取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等多种形式,推进城乡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城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优势资源,要积极向农村和基层流动,鼓励城市文化团体、组织和文化企业通过与基层馆站(文化大院)结对子、建立辅导点等方式,向基层延伸。六是突出文化惠民工程带动作用。抓好文化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公共文化辅导、文化志愿服务等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不断壮大基层文化生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