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公共文化服务“按需点餐”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近日,山东省现代公共文化建设体系培训暨全省图书馆馆长会议在济南市图书馆新馆召开,来自全省17个地市的近200名公共图书馆馆长参加会议。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新作的题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讲座引发各馆长的关注。李国新指出,近些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各地拔地而起,宽阔的场地、一流的设施、标志性的外观,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景观,但许多设施的效能不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如何吸引市民走进文化场馆,如何利用好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怎样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山东省创新实践,走出一条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新路子。

“文化超市”优化资源配置

山东省临沂市市民徐莉原本周末只能带孩子去附近公园玩,最近,他们家的业余生活因为一个叫“文化超市”的网站丰富起来。临沂市文化局在网站上公布了适合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的活动,老百姓可以像点菜一样在上面自助预约听柳琴戏、看红色电影等文化服务。

1月17日,临沂文化网络超市在临沂市图书馆揭牌,该超市通过整合临沂市优秀文化人才、文化服务项目、文化活动阵地等资源,实现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并以菜单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管理,让市民享受了“按需点餐”带来的便捷与乐趣。“通过网站上七彩少年板块,可以查看符合少年儿童的文化活动,真的很方便。”徐莉说。

“七彩少年、青春梦想、老年乐园是分别针对少年儿童、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文化需求而开设的板块。”临沂市图书馆馆长刘景东介绍,“政府整合文化资源,老百姓按需点餐,有效解决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提升了服务效能。”

“以往,我们只看到文化的教化功能,忽视了满足需求的功能,结果把老百姓最喜欢的东西给搞丢了。”在临沂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广田看来,满足群众需求,按照百姓的意见来完善文化服务,这是提升服务效能的第一步。

村干部成为文化活动带头人

李兆云是莱芜市莱城区凤城街道督查科科长,专门督查各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他每天晚上在各村居轮流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的村居,扣分;村居干部不参加文化活动的,扣分。

从去年开始,凤城街道的例会上就增加了一个雷打不动的汇报内容:各村居上一周是否举办了文化活动,干部们是否参与了群众的文化活动。“搞活基层文化,村干部不能抱着膀子在旁边看,要甩开膀子参与其中。”凤城街道党委书记李秋超说,让村干部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带头人是个“窍门”。

凤城街道的“窍门”让孟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亓立全感触颇深,现在,只要有群众文化活动他就参加,“经常和群众在一起,群众有什么事也和我们说。村里关系和谐了,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所有工作都好开展了。” 亓立全说。

2013年国庆节期间,凤城街道的群众文化活动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城关管区在东升文化广场组织了拔河比赛,随后又组织了“走群众路线,向祖国贺岁”文艺演出;花园管区在任花园广场组织了7个村居以歌舞、太极拳为主的汇报演出;姚家岭社区也组织了“迎中秋 庆国庆”五村联合演出…… 

    “以前想看书要到村文化大院的农家书屋,有时去了还不一定能找到人,总觉得不方便。现在只要在家等着,村里的管理员就把想看的书给俺们送来了。”山东省莒南县相沟乡石沟崖村村民葛文翠指着“农家书柜”里的养殖类图书,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如何发挥好农家书屋的作用,实现图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临沂市莒南县大胆创新,在农户家设立“农家书柜”,通过“您点书、我送书”的模式,盘活了书屋的“家当”,把农家书屋的藏书化整为零,分散放置到各家各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家书屋的作用。

在石家崖村“两委”大院农家书屋里,记者看到260多份《石家崖村农家书柜图书免费借阅使用协议》,协议的甲方是石家崖村“两委”,乙方则是石家崖村村民。协议规定,村“两委”享有图书所有权和管理权,村民享受阅读权和使用权。村妇代会主任具体负责图书的管理工作,农户家庭妇女负责图书的借阅和保管。村民义务做好借阅图书的保护,阅后归还,损坏赔偿。

农民对“农家书柜”的渴求和欢迎,让莒南县委副书记赵西平甚感欣慰。他认为,图书由“固定”变为“流动”,农民由“被动看”变为“主动选”,由“要他学”变为“我要学”,这是“农家书柜”带来的变化,是对农家书屋服务功能的大胆创新,“要提升农家书屋的利用率,让它真正成为一项便民、惠民、利民的‘富脑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