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西厢记》等多个著名昆曲唱段在上海一座地铁站内唱响,现场表演者来自戏剧界颇为有名的上海昆剧团,其中还包括几位国家一级演员。诸多乘客被吸引并驻足观赏,演出结束后又和演员一起上车,方知赶上了“京昆折子戏戏曲人物画系列”文化列车启动的日子。2月19日的《中国文化报》上一篇名为《戏曲人物画“邂逅”上海地铁》的消息,令笔者在羡慕之余增生出一份遐想:如果高雅艺术是一节列车,它要做的不仅仅是打开车门让乘客上车,还要勇于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诚然,在惠民演出的大范围推动下,政府出钱、百姓看戏,越来越多的高雅艺术与市民亲密接触,但更多的演出还是局限于剧场之内,无论是剧院低票价惠民,还是站到高校、厂矿的舞台上,这类面向特定人群的演出总让高雅艺术的传播缺少一份张力。相应地,从街头艺术的角度来看,怀揣梦想的年轻歌者、舞者在为城市点燃艺术火花的同时,勇于在人流密集处搭建艺术展示和交流的舞台;相反,普通市民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轨迹中与艺术家“邂逅”却非易事,更谈不上当面请教和交流。
难道没有一个“高贵”的舞台,高雅艺术的呈现就会跌份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以培育观众为重要之义的高雅艺术来说,在普通观众面前放下身段,才能在艺术生命的长河上昂起头颅。这就需要艺术工作者在惠民演出的形态上多多创新,更加紧密地靠近群众,也需要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引导和支持平台。
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就在上海地铁站内,位于人民广场站的“地铁音乐角”自开辟至今,地铁运营方邀请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等文艺团体和企业,每周六、日各举行1小时演出,至今已超过100场。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高雅艺术是流动的人文。一座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浓郁,不仅在于剧院、剧场里演出大幕能被掌声常常拉开,更在于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与市民不期而遇、时时相伴。我们希望高雅艺术与普通群众多一些邂逅、多一些交集,也希望高雅艺术的街头呈现不要因陋就简,而要用全套的装扮、最好的演出、最真诚的心去熏陶、去播种、去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