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当身边的亲友纷纷走出家门,寻找过年的“乐子”时,黄栎伊却在给自己列任务:给博物馆活动的礼物做设计,开设汉服文化讲堂……
大年初一至初三,广西博物馆为汉服体验活动特地准备了古色古香的曲裾、直裾、袄裙、襦裙等多套汉服。作为志愿者的黄栎伊一边为所有参与汉服体验活动的观众手把手地教授汉服的正确穿戴步骤和一些基本行礼方式,一边讲授汉服文化知识。
“试穿‘宽袍大袖’汉服,跟着老师学汉服传统仪态,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也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大年初一,参加活动后,市民李小姐在微博上迅速记录下了她参加博物馆活动的心得。
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为让广大观众过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年,广西博物馆从1月31日至2月6日期间,在馆内的展厅、青少年活动中心、汉服体验区等活动区内开展了马年话马、汉服体验、传统节日知多少、巧手迎新春等八大板块10余项活动,有近20名志愿者承担了活动中的展览讲解、布展设计、参观接待等志愿服务。
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广西博物馆的丹青桂韵展厅里多了一位志愿者讲解员,她叫贺晓静。尽管带着脚伤,但年过六旬的贺阿姨每天上午都会到馆为观众讲解展览。“贺阿姨的讲解大方热情、专业投入,这比看一些‘哑巴’展览生动有趣多了。”南宁市12岁的黄霖说,通过观展和贺阿姨的耐心讲解,自己对中国传统书画的构图、笔墨、手法等产生了浓厚兴趣。
“很多展品假如没有讲解,普通观众是看不出门道的。让观众看展览就要让他们既看得高兴,也看得明白。”在背诵固定的讲解词之余,贺阿姨春节期间花了不少时间去查资料,对展览中不懂的内容务求做到溯本求源、心中有数。她严谨的讲解风格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喜爱,春节期间,聆听她讲解的观众达上千人次。
据统计,大年初一至初七的7天里,广西博物馆接待观众近3万人次。一些志愿者除了根据博物馆要求提供志愿服务外,还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来增添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幽默健谈的志愿者黄芳,用彩纸为观众们折出了许多活灵活现的小马和蹦蹦跳跳的青蛙;在青少年活动中心里,好妈妈蒙晓静则教家长和孩子们用自己的巧手来迎接新春的到来,她们用一个个红包做出爆竹、花灯和独具风格的马年明信片。
“活动内容丰富、参与性强,人流量大,工作量骤增了很多。”广西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黄璐说,在2014年伊始的忙碌中,志愿者们用行动为博物馆减轻了接待压力,增添了许多欢乐,他们的微笑也带给了她许多感动。
元宵佳节将至,广西博物馆将为广大观众奉上元宵花灯乐、元宵绣球情等系列活动。届时,博物馆的文化志愿者们也将参与其中,提供志愿服务。
据广西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周敏介绍,广西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目前已壮大至160多人,其中有精通平面设计的职场人,有对中国美术史如数家珍的讲解能手,有满腔热情的在校大学生,还有能胜任博物馆内教育、设计、管理等工作的全能型志愿者。“今年春节,在广西博物馆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到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心与责任,为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增添了活力。”周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