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应以标准化促均等化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按国际图联标准,每5万人应拥有一所图书馆,有效服务半径标准为4公里,而我国平均46万人才有一个馆,平均辐射半径为57公里。”全国政协委员韩必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瞄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命题。

韩必省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全国整体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日益显现,比如,顶层设计不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和内容还不够清晰,缺乏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和责任主体尚不明确,均等化的实施路径还未确定;对特残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还比较薄弱,财政投入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

韩必省调研时发现,有的地方在公共文化设施规模上盲目求大,在建设标准上盲目求高,在设施功能上盲目求全,对配套设备购置及维护、资源建设、服务开展等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一些设施处于“空壳”状态,难以正常运行;从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方式看,大多数机构仍沿用旧的方式和手段向群众提供服务,文化场馆被动等着群众“走进来”,内容上不考虑群众的爱好和接受条件。

为了更好地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条块关系,防止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真问题和建设中出现“孤岛现象”,韩必省建议:其一,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国家标准要求,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出台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管理、服务、评价和保障等方面的标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

其二,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尽快制定出台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法》和《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其三,营造宽松政策环境,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特别是税收抵扣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胡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