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以群文活动为载体推进“四德工程”建设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近日,山东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的电视电话会议在曲阜市召开,会议明确了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山东道德高地,将“四德工程”由农村推向城市、由局部推向全省的方针。“四德工程”即“爱德、诚德、孝德、仁德”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线,以建立良好道德规范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山东省积极发挥群众文化的育民作用,走出了一条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道德实践活动具体化常态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齐鲁优秀文化的路子。

演出队伍学唱“四德歌”

“爹娘生咱身,拉扯咱成人,汗水壮咱筋骨肉,恩情比海深,养娘心安稳,敬爹是本分,一个道理传古今,要做孝德人……”近日,记者走进山东省临沭县,叠翠艺术团十几位文艺爱好者正在团长王礼昌家中学唱“四德歌”。

在临沭,像叠翠艺术团这样的群众演出队伍有70多支,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开展文化活动,以前他们主要演唱一些柳琴戏选段和流行歌曲,翻演一些小品节目。近两年,临沭县开始探索将“四德工程”与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开展的做法。最初群众对“四德工程”不了解,该县文化宣传部门就组织文艺骨干编写“四德歌”,教群众唱。如今,“四德”内容已深入人心,促进了乡风文明,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近日,济宁市梁山县文化下乡唱“四德”活动在全县开展,2月18日,该活动来到马营镇南木屯村。活动现场,该村村民伴着“四德歌”的旋律编演的“四德”广场舞,受到现场观众的普遍欢迎。

而在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马家都村,“原来我们这里就是个山沟里的小破村,现在路面也硬化了,路灯也安上了,原先养猪的猪圈都改成健身小广场了。”村民马友庆说,镇上把“四德”建设进行了总结,写成了一首歌,还编成了广场舞,村民们在唱歌跳舞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现在村里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文化能人改编“四德榜”

在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河北崖村,每到农闲时节,平日里舞锨弄锄的村民便会穿上鲜亮的演出服,敲起欢快的鼓点。村里的老人们则带上马扎、板凳前来观看,他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看表演,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在村头,一张“善行义举四德榜”格外引人注目,村子里老人的名字都在榜单上,他们的儿女每年给老人多少养老金和粮油衣物,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帮父母做家务的次数以及老人的住房医疗条件等等都详细地记录在上面。“现在孩子们都比着看谁孝顺,我们这些老人可享福了。”村民于瑞林笑着说。

“那些爱好搞文化活动的人会把四德榜上的感人事迹编成小戏或者小品,演给村里人看。”河北崖村主任赵先清告诉记者:“节目中,有时也会有一些化名的反面典型,主要是以劝解教育为主。”在龙泉镇党委副书记孙永看来,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来弘扬传统美德比单纯地宣传“四德”工程更有效,“能走进群众的心坎里,留下深刻印象。”

“有了群众文化活动和这个榜单,人们之间的矛盾少了,村里一团和气。”赵先清说。

义工群传递“美德能量”

2月23日,威海东发老年公寓再次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有的陪老人聊天,有的表演节目,有的帮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包饺子……他们就是文化养老威海义工群的志愿者们。

“大家注意,这个动作一定要把扇子上的绸缎甩出去,才能表现出喜庆劲儿。”志愿者戚桂玲一边给老年人们做示范,一边耐心讲解。她身后的12名老年人认真地模仿着戚桂玲的每个舞蹈动作。

“我们这些人年龄大了,老忘事,每次跟戚老师学会了,一会儿又忘了,戚老师就不厌其烦地再教我们。”住在老年公寓的李女士感激地说。

据文化养老网威海义工群的发起者邱博介绍,义工群主要是通过陪老年人聊天,做游戏,给老人排演节目等活动,让老年人的精神得到愉悦,度过一个快乐的晚年。“现在,大部分老年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吃少穿,而是心灵上的孤独与寂寞。”邱博告诉记者,希望通过义工群的努力,传递温暖,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群体。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传递道德理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威海市文广新局局长林强看来,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新风尚正在齐鲁大地逐渐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