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服务”从文化场馆延伸到艺术培训,公益文化活动遍及基层社区和周末,16900名文化志愿者与200余家民间文艺社团成为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深圳利用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式载体、服务内容、体制机制、文化政策、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大胆突破,使公共文化服务保持持续改进和完善发展的活力。
“免费服务”机制日益完善
2月19日是深圳市群众艺术馆2014年度“公益文化艺术培训”的报名首日,千个公益培训名额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几乎将报名点挤“爆棚”。此次报名为期3天,首日报名就达两千余人。
市群众艺术馆开创的公益性艺术培训至今已坚持了7个年头。公益艺术培训面对包括外来工在内的所有市民开放,成为广大深圳市民心目中的“艺术殿堂”。至2013年底,公益艺术培训已累计让深圳35000多名普通市民受益,不仅让中老年市民圆了年轻时的艺术之梦,也让更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梦想成真。
公益艺术培训是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免费服务”的重要内容。早从2007年3月1日起,深圳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市群众艺术馆、深圳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便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如此大规模的免费开放,当时在国内尚属首创;2008年起,深圳市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陆续免费开放。随后,深圳又大力拓展了“免费”内容,推出免费艺术培训、免费文物鉴定、免费观摩艺术演出等公益文化服务。至此,深圳公共文化服务正式进入“零门槛”时代。
公益文化活动内容形式不断创新
3月8日下午,2014年度首场“音乐下午茶”公益演出在深圳音乐厅金树大厅举行,深圳市老唱片轻音乐团现场演绎了《马刀舞曲》、《丹尼男孩》、《叶塞尼亚》、《红色娘子军序曲》、《白毛女序曲》等中外名曲;9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用“雅歌”拉开“美丽星期天”首场演出的序幕。从“诗三百”到楚辞,从古诗十九首到南北朝乐府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中国“雅歌”演绎出中国传统音乐的曼妙。两场公益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观看。
在深圳,喜欢音乐的市民可以选择“美丽星期天”和“音乐下午茶”,喜欢戏曲的还可以去深圳大剧院听“戏聚星期六”,喜欢舞台剧的可以在“剧汇星期天”现场观摩,喜欢诗歌、阅读的可以在深圳书城“深圳晚八点”、“第一朗读者”等活动中找到知音。无一例外,它们都是免费的公益活动,而且已成为许多深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都是深圳实施“市民艺术素养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广大市民免费享受到高雅艺术。
公益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令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据统计,通过资助、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上万场次、放映公益电影超过15000场次,受惠群众达1000多万人次。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
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文化义工”的身影随处可见,时时给小读者们带来温暖。据统计,该馆共有文化志愿者2485名,他们自2009年1月以来,共计提供了约20000个小时的文化志愿服务时间。
截至目前,深圳已拥有文化志愿者16900名,他们像春雨般播撒在全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基层文化的“生命因子”,“变身”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由文化志愿者提供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已成为推进深圳公共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成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每年3月,对深圳的民间文化团体来说意义非凡。数百场公益文化活动此时都会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和采购,政府对承办团体进行资助。据了解,市文体旅游局近两年每年通过公开招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均在300万元左右。各区亦不遗余力:南山区从2007年至今已投入8500万元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福田区提出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用来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及培养、引进优秀文化人才。
从“输血”到“造血”,政府这种特殊的文艺“资助”为广大民间艺术团的创作与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深圳民间文化社团遍地开花,其中注册的民间文化社团就达200余家,涉及歌舞、杂技、皮影、戏剧、民乐等不同文化艺术领域。它们不仅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突出作用,而且在全国屡获殊荣,为深圳赢得荣誉。(记者 马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