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市文化馆开展免费培训后,我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均实现免费开放。
几年来,“三馆”这道“大餐”摆在了市民面前,这道“菜”的味道如何?“三馆”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遇到什么样的发展难题?
近日,颍州晚报记者再次走进“三馆”。
文化馆:让文化更“接地气”
17时许,北城小学放学了,孩子们涌进小巷,牵着大人的衣角匆匆走过,没有人走进挂着“免费开放”牌子的文化馆。
这是颍州晚报记者4日在市文化馆门前看到的情景。一名值班人员介绍,几个月前,免费培训班停课了,文化馆也面临搬迁。现在,他们的工作重点是发展群众文化。记者采访发现,看似红火的群众文化,却喜忧参半。
表演团队里,多是五六十岁老人
这几天,63岁的杨莉又忙活开了,这周六,她所在的老干部活动中心队,又将登上文化馆搭起的“群众文化大舞台”。
这将是他们第三次登上这个舞台。去年11月,市文化馆对全市业余表演团队进行摸底时,找到了杨莉。
“加入文化馆?”杨莉和队员们起初有些犹豫,怕这个舞台不长久。文化馆文艺部的刘明媚给他们吃了“定心丸”:“这个活动是常态性的活动,固定每月举办两次。”
杨莉和队员这才放下心,正式加入文化馆表演团队。每次有演出,他们都很积极,能报三四个节目。
不过,让她放心不下的是,队员的平均年龄是55岁,“强度大的节目,很多人不能参加”。
据刘明媚介绍,像老干部活动中心队一样,文化馆组织起来的20多个团队里,队员的年纪大多都在五六十岁,“上报了五六百个节目,不是唱歌,就是跳舞,没有年轻人加入,总归不够鲜活”。
场地、经费,依旧是难题
每次表演所需的服装、道具等,基本都是杨莉和队友“自掏腰包”,一场表演平均每人要花两三百元,“如果能有些经费,节目质量和队员的热情肯定会更高”。
场地也是个难题。一到排练,杨莉和队员们总要在几个公园来回“转场”。
对于这些问题,文化馆馆长李跃也很无奈。现在的文化馆已成了危房,过段时间即将搬迁到颍州区西二环附近,但那边只是一套200多平米的出租房,只能设几间办公室。
“ 经费不足,离新馆建设还有一定距离。”李跃也曾做过打算,准备重开培训课,开设一些“非遗”的课程,再请人编排一些广场舞、自由舞,让文化更“接地气”,“但这还需要一个过程”。
图书馆:书多了,事也跟着来了
5日上午,颍州晚报记者来到市图书馆时,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贴词条、排书号,两个多月来,市图书馆陆续迎来了一些“新面孔”,得把这些图书进行编号,输入数据库。
书多了,看书的人也多了,一些问题就冒出来了,比如,如何让市民更好地检索图书?怎样才能把数字图书馆建起来?
人多了,变得众口难调
在图书馆二楼的期刊室里,75岁的高学贤站在一排杂志前来回踱步,抽出一本以田亮和叶一茜为封面的杂志,他摇摇头,又放了回去,“我喜欢文史、政治方面的东西,这样的杂志太少了”。
颍州晚报记者看到,架上的杂志很多都是近期的,但一大半是关于电影、娱乐的杂志。管理员朱俊峰介绍,这两年来,平均每天约有500人次进馆,“大家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尤其是一些年轻家长,希望孩子多读些书。”人一多,不免众口难调,“很难保证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杂志和书,但尽量多增添种类”。
市民反映的图书种类少,市图书馆采编部负责人王志纯也很无奈。“每次有了经费才去买书,仓促中,对书的种类和质量有一定影响。”去年,他们也建立了网站,购买了一些电子书,但缺少经费,服务器无法升级,读者无法在网上阅读。
书多了,急需检索工具
走进市图书馆二楼的借阅处和少儿图书借阅处,一眼就能发现书架上摆着的新书。
对此,市民李女士觉得很满意,她跟正在上7年级的儿子每人办了一张借书卡,“每次来都能借到新书”。
这两年来,书籍不断增加,办理借阅卡的市民也增加了不少,基本上实现了电脑管理,借阅、查询方便不少。但书多了,怎样检索,又成了一个难题。
市图书馆宣传辅导部主任程龙介绍,他们也在着手准备安装两台电脑,用于检索书籍。但真正实现全馆检索,还需要一定时间。
“在外地,很多都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程龙觉得,在这个新媒体时代,要让书籍保持吸引力,必须得借助互联网,“但现在经费有限,我们还差很远”。
硬件很难改善,他们便在软件上下工夫。现在,市图书馆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6点开放,每周只有周五下午休馆,已经实现了每周60个小时的对外开放时间。
博物馆:文物离市民很远
至今,博物馆里的万余文物仍沉睡在库房里。虽然近年来,每年参展人数都以10%的比例增加,一年几十场的临时展览也吸引众多市民,但不少人仍觉得,“一成不变”的博物馆,让文物离自己还很远。
还是那些展品
4日下午,75岁的李培松拄着拐杖来到博物馆二楼展厅,站在一排排展品前,他直摇头:“一个月来两三次,展品还是那些。”
这一年多来,27岁的赵文明也常到博物馆,第一次到博物馆时,他很惊叹:“文物多,也很稀奇。”可去了三四次后,赵文明有些失望了,“一直没有新鲜的文物展出”。
博物馆馆长张文介绍,去年博物馆一年共接待15.6万人次,但不少人来了几次,就不再来了,“都只是这些展品,缺少吸引力”。
与此不同的是,市博物馆文物数量和质量都排在全省前列,拥有已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46件,二级文物230件,三级文物近2000件。而现在的展品,只占总量的约十分之一。张文说,因为安保、展出环境跟不上,许多一级文物只能存放在库房里。
正努力让文物进万家
那天,家住四十里铺的刘先生路过博物馆,第一次走了进去。他停留在清明书画展厅,嘴里念着书画旁边简短的介绍词:“这介绍的太少了,弄不明白。”他觉得,如果能有一名讲解员就更好了。
张文介绍,目前博物馆在编人员有10人,临时聘用人员有五六人,专业讲解员只有一名,“一般团体参观时才进行讲解”。人员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博物馆的服务质量。
“其实,我们也希望给市民更好的服务,让大家跟文物接触更多。”张文说,这两年里,博物馆共举办了80多次临时展览,吸引了很多市民。目前,他们正在计划“文物进万家”活动,挑选一些有关阜阳文史的文物走进社区。但目前,人员不足、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因素,使这个活动仍停留在计划中。
颍州晚报记者 杨嫚嫚 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