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北京市大兴区的一些文化志愿者一大早便赶到了区文化馆,为当地居民现场画素描、拍照片、赠送书法作品。已经67岁的马大妈接过文化志愿者送给她的素描作品说:“没想到,我这辈子也能有张自己的肖像画,回家就挂起来。”
当天,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1周年暨2014年“百名文化志愿者连百村”项目启动仪式在大兴区文化馆举行。此次活动也拉开了北京文化志愿者201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系列活动的序幕,也是2014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3年,毛泽东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此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200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把3月5日正式命名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组织青年集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今年3月5日前后,在北京市文化局的指导下,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联合各分中心,精心设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内容包括西城区的公益评剧演出、平谷区的为“失独”老人送文化、顺义区的文化公益大讲堂、密云县的走进聋人学校等活动,服务对象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为重点,坚持把志愿服务送到基层、送进社区、送进家庭。
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把文化志愿服务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就是希望借此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以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雷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虽然50多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当下很多年轻人仍自觉地传承着雷锋精神。在大兴区活动现场,记者就遇到了两位这样的年轻人。
乔石今年24岁,是北京市某网站编辑、大兴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也是一名文化志愿者。大兴区书法家协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乔石是个热心公益的人,只要通知有志愿服务活动,他一般都会到场。乔石说:“我大学学的就是书法专业,凭借一技之长,逢年过节给大家写个对联、平日里送个书法作品,我觉得很满足。”
张全亮今年33岁,山东郓城人,是大兴区某发廊的老板。“我17岁来京学习剪发技艺,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这15年里,我不但完成了结婚、生子、创业等人生大事,全家也在北京落地生根,大兴是我的第二故乡。”张全亮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除了个人努力外,还得益于大兴区政府推出的青年创业计划,政府向他提供的免息贷款让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时期;附近社区的一些大爷大妈也都把他当成自己人,在生活上给了他许多帮助,所以只要有志愿服务活动,他都踊跃参加,“我愿意传递这种志愿精神,回馈邻里乡亲。”在活动现场,排队请他剪发的老年人格外多,一位魏大妈对记者说:“这孩子厚道,他的发廊每周二还会给老年人义务剪发,我是他的老主顾了。”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表示,学雷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全市的文化志愿者团队中活跃着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是这支团队的重要支撑。
据悉,自2008年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在中心的积极推动下,截至目前,全市已有注册文化志愿者3万余人、文化志愿团体300余个,已基本建立起了以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全市21个分中心为基础的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的文化志愿服务网络,文化志愿精神已深入人心。
问需于民,专业化是方向
帮助他人需要爱心,更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作支持,对文化志愿者来说尤其如此。随着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如何让服务更加贴近百姓需求,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逐步解决。
在此次活动中,由大兴区发起的“百名文化志愿者连百村”项目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他们希望根据各村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化志愿服务,以提高全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据悉,在活动启动前,大兴区就开展了细致的入户调查,询问各个社区的实际需求,使服务达到“亲民、惠民、利民”的目标。
大兴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马宪颖说:“我也是一名文化志愿者,这几年我们已明显感觉到文化志愿活动的开展让百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举一个例子,去年大兴区庞各庄镇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文化在镇域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作用,这说明全区各级领导都已充分认识到文化工作和文化志愿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兴区为推动志愿服务想出了许多好点子。比如,为了彰显志愿者团队的风采,大兴区为优秀文体活动带动人制作了宣传短片,在电视台循环播放;请专家不定期地为文化志愿者办培训,积极提升志愿者团队的整体素质,为奉献爱心添分量。
据介绍,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成立6年来,坚持“服务对象所需、志愿者所能”的原则,通过开展有针对性、指向性的服务,培育了一批颇具口碑的服务品牌。2010年,北京市文化志愿者体系建设荣获文化部第十五届群星奖项目奖;去年,由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指导、密云县志愿者服务分中心策划开展的文化志愿“暖心工程”又收获了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奖,再次推动北京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互激励,消除隔膜
一些志愿者表示,最初选择做志愿服务时可能只是一时兴起,但时间一长,开展志愿服务就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今年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北京市西城区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举办的公益评剧、曲艺演出深受百姓喜爱。西城区文化志愿者服务分中心负责人程海虹说,西城区是北京的中心城区,这里的居民整体文化素质较高,这对他们的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激励着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
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表示,正是这种相互激励的力量,让大家把志愿服务工作落到了实处,也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在这个春日里,北京市文化志愿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人间真情,体现着社会的温暖,成为春日里最耀眼的那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