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文化志愿服务推进年”,围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主题,各地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文化志愿服务不仅有民间自发,更有政府搭设平台。文化志愿服务让人们触手可及,成为百姓身边的“文化便民店”。
不过,文化志愿服务从民间自发到形成制度、建立长效机制,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笔者认为,首先要考虑设计动力机制。可借鉴美国的“时间储蓄”制度,将文化志愿服务时间储存起来,然后在有需求的时候免费获得别人的帮助,或者是对文化志愿者的文化消费进行优惠。比如,志愿者为社区提供文化服务之后,不仅可以免费享受社区的文化消费,还可免费或者优惠享受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公园、旅游景点等场所文化服务。目前上海、北京、辽宁、浙江等地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已在探索,通过不断健全回馈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感受到参与服务的价值和自豪感,使文化志愿服务实现外部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志愿者队伍管理要规范化,即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和监督管理,如准入登记注册、定期组织培训、颁发证书上岗、完善服务记录,重点吸纳具备文艺技能的人才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
再次,文化志愿活动要标准化。通过“文化服务记录”,对志愿者服务项目、时间、地点、行为、质量等进行详细、准确、及时、规范的记录,对服务记录的结果进行长久保存、权威证明与回馈激励,鼓励有关单位在招生、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良好文化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以引导更多人士加入志愿服务行列。此外,依托“文化服务记录”建立星级评定制度,这是国际志愿服务管理的通常做法,即志愿服务累计达到设定时间的志愿者,可依次评定为一至五星级志愿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