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志愿者,这个由文艺家和文化爱好者组成的群体,汗水流淌在乡村的舞台上,声音回荡在学校的课堂里,身影闪现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在如今的广西,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已达11622人,“光影榭——周末观影沙龙”“千村万民农村基层大培训”等志愿服务和培训活动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单位加入到文化志愿者的行列。
“英语角”帮更多人圆梦
3月的南国,春意盎然。每逢周六和周日上午,83岁高龄的刘毓鲲老人都会在桂林图书馆榕湖分部主持“桂林英语角”活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想学英语,但大都停留在‘写’的层面,不会‘听’和‘读’,而桂林是一个国际旅游城市,应该有一个让英语爱好者与外国友人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交流平台。”刘毓鲲说。退休前,他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1991年退休后,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桂林英语角”,并最后落户在了桂林图书馆榕湖分部。
据桂林图书馆副馆长曹旻介绍,“桂林英语角”成立以来共开展了近2000次活动,始终坚持“公益性、平等性”的原则,以文化志愿者服务为主、图书馆管理协调为辅,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及中西方传统节日、风土人情开展自由交流讨论,并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演讲大赛等。截至目前,已累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3万英语爱好者和来自45个国家的2万多名外国友人参加了“英语角”的交流活动。
在刘毓鲲收藏的留言本中,一位名叫克雷格·凯勒的美国友人写道:“‘英语角’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英语角’我爱上了中国,结交了许多朋友,我要把这里当做我的家。”
在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南湾村,每天傍晚,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就开始热闹起来。“白天是农民,晚上是演员。”在这里,农民文艺队、球队、棋艺队是一道亮丽风景。如今在北海市,像南湾村这样开辟“文化夜市”的村(社区)有近1000个。
“2013年,我们组织开展了‘情暖乡村同欢乐’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活动,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力量,以‘大讲堂’‘大舞台’‘大展台’为基本载体,开展了文艺下乡演出、文化艺术知识普及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推进文化帮扶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北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谢振红告诉记者,截至2013年底,文化志愿者北海分中心的文艺小分队下乡举办文艺演出100多场,参加演出的文化志愿者4000多人次,举办文化惠民讲座80多场、培训班168期、文化惠民展览69场,10多万城乡老百姓受益。
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北海市一批农民艺人脱颖而出,带动了乡村文化创作热潮。2013年以来,基层农村创作编排和演出的各类文艺节目达90多个。海城区高德办事处高菜村的一个民间艺术团还受邀赴韩国演出。铁山港区南康镇编排的女声独唱《花开了》获得广西八桂群星农村文艺汇演金奖。这些名副其实的“土特产”点缀着“村村有绝活、镇镇有特色”的文化景观,提升了农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文明水平。
广西是全国较早成立文化志愿者组织的省区之一。2012年,该省全面启动了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成立了广西文联及13个文艺家协会志愿服务团,2013年又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首个省级文艺志愿者协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志愿者的行列里。“目前,广西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有11622人,刘毓鲲还被文化部评为‘2013年优秀文化志愿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副处长蒙毓刚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广西图书馆“光影榭——周末观影沙龙”、桂林市“千村万民农村基层大培训”、广西师范大学“高校公共文化志愿者进‘三馆’入社区”、北海市“情暖乡村同欢乐”4个志愿者活动还被文化部评为2013年“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
“我们结合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文化发展状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推动‘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系列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黄宇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广西已建立起覆盖自治区、市、县、乡的四级文化志愿者网络,并逐渐向村一级发展。
截至目前,广西共成立文化志愿者市级分中心25个、县级支中心614个、基层服务点1996个。在建立服务网络的同时,广西还确立了桂林市、玉林市等2个市10个县(区)为自治区级创建文化志愿者活动示范市(县、区),通过示范市(县、区)的带动作用,更好地将文化志愿服务在全区范围内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