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志愿者之城。在深圳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志愿者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他们或是在公共图书馆指引人们排队、整理和清洁图书,或是在博物馆为参观者导览讲解,答疑解惑,或是在影剧院开演公益演出时帮助老人、检票带座。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深圳全市已拥有文化志愿者1.7万人,文化志愿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民文化服务需求日益强烈
“早期深圳的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涵盖了文化场馆。但那个时候,市民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还不太大。2007年,深圳的市属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使得文化场馆对于文化志愿者的需求陡增,市民们对于文化志愿服务也极为渴求,深圳的文化志愿者群体有很大的发展。”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表示。
与其他志愿者不同,文化志愿者有特殊性,它要求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是在音乐、美术博物馆等领域,需要更多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多元文化交汇和碰撞的深圳在文化方面卧虎藏龙。2006年,罗湖区文化馆组织辖区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到街道、部队等进行公益演出,反响热烈。在时任罗湖区文化馆办公室主任的杨力豪看来,这些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志愿者的前身。“深圳志愿者的建设起步较早,城市有很强的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志愿者们意识到,除了扶贫济困这样的活动,市民还有文艺演出等文化方面的需求。”
“文化志愿者是整个深圳志愿者队伍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黄士芳认为,深圳的文化志愿者在全国都处于一个比较领先的水平”。
尽管如此,随着深圳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服务机构的编制有限,大量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来支持和协助。目前,深圳的文化志愿者仍存在文化志愿服务尚未形成体系、服务规模较小、服务资源未能有效整合、规范化建设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影响了文化志愿服务效能的发挥。
优秀者颁发星级义工证书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月14日,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与团市委联合发布了《深圳市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深圳市就文化志愿服务出台的第一个部门规范性文件,《办法》明确了深圳文化志愿服务的目的、职责、人员条件及吸纳对象等。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完善了文化志愿服务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要求深圳各区、各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单位持续稳定地对文化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投入。今后深圳每年将开展“星级”文化志愿者评选活动,对每年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100小时、200小时、300小时、400小时以上的,由文化行政部门分别授予一星、二星、三星、四星级文化志愿者称号,颁发“星级文化志愿者证书”;对每年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500小时以上的,由深圳市文化部门推荐其参加“深圳市五星级义工”认定。此外,还将每两年评选一次文化志愿者杰出贡献“金星”奖并给予表彰。
“这是从制度设计上,对志愿者服务的规范和鼓励。”黄士芳说:“激励机制主要是对志愿者服务和价值的认同。这个办法的出台,确定了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以此可以吸引到更多有能力、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为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
《办法》的颁布,也让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志愿者们大受鼓舞。志愿者王小姐告诉记者,因为热爱深圳,希望深圳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所以做文化志愿者。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我们自身得到了提升和成长,也收到了市民的掌声和赞赏,这是对我们的肯定。而《办法》让我们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这是对志愿者价值的更大肯定,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文化志愿工作中更加勤勉努力。
观众听完讲解
也想当志愿者
张婕:深圳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中工作最为突出的元老之一
又是一个周末到来,深圳博物馆新馆又将迎来一周之中最繁忙的时刻。
像以往无数个周末一样,张婕选在9时许来到深圳博物馆,穿上博物馆特制的印有自己名字的“红马甲”,走到二楼的常设展“近代深圳”展厅入口,开始一天的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
13年前,张婕来到深圳,从打工到创业,目前与丈夫一起经营着自己的企业,日子过得充实而富足。
“创业十多年,有时候周末会觉得特别闲。”张婕说。
2007年3月1日,深圳率先实行市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图书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收门票向社会开放。此后,各个公共文化场馆开始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服务。
张婕在报纸上看到了深圳博物馆新馆招募志愿者的小公告,便立刻报名,成为深圳博物馆新馆的第一批志愿者之一。
博物馆新馆和老馆共设多个常设展厅,每个常设展厅都需要讲解人员。但属于博物馆的讲解人员只有十二三个,因此博物馆采取了定点讲解,并以接待团队讲解为主,志愿者讲解员成为博物馆极大的补充力量,目前,深圳博物馆共有志愿者1900多人,常去服务的有两三百人,每个周末在博物馆服务的志愿者有30多人。
张婕选择了近代深圳展馆进行定点讲解。“一般我会主动询问参观者,给大家讲解。开头我都会问问大家,找到一些跟参观者有关联的话语,开始讲解。比如在改革开放史展厅讲解工资制度改革的‘4分钱风波’主题时,我会讲蛇口一码头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工,工人获得的月奖励额达到91.2元,比当时一般工人30多元的月工资额高出两倍,这样,参观的观众便对深圳奖励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一目了然”。
来深多年,张婕对深圳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向参观者讲解深圳不同时期的口号时,张婕最爱讲“来了,就是深圳人”。参观者听了她的讲解,问她说:“我们也可以和你一样当文化志愿者吗?”张婕高兴的回答说:“穿上红马甲,你就是文化志愿者。”
启发市民看画
发掘美的所在
唐平:关山月美术馆文化义工、文化部表彰的全国优秀义工
如果不来深圳,唐平或许还在苏州做着美术教师的工作。
但她觉得“年轻人应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07年,她来到深圳成为一家网站的编辑记者。
她学美术,也热爱美术。工作繁忙之余,她也不想丢掉专业。来深圳不久,她在网站上看到关山月美术馆的志愿者招募启示,便填写了申请表。
唐平顺利地成为关山月美术馆的志愿者,利用节假日积极参与美术馆的展览导赏、公共教育活动、活动拍摄、资料整理,因为有专业知识垫底,她也成为志愿者的“志愿者”,参与到志愿者的内部培训、管理中去。
她为观众们导览,大多是带用启发的方式。“一次,一位农民工观众站在一幅名叫《水墨的呐喊》的作品前,对我说看不懂作品。我问他,在这个城市生活,你觉得有压力吗?在你压力大的时候想不想将心中的不快大声喊叫出来了?我觉得这个作品里的人,就是处于呐喊的状态,画家将人的这种精神状态表现在了画面上。”这么一解释,观众笑了:“听你这么说,就觉得这幅画很有意思,谢谢你。”
越是质朴的感谢,越会让志愿者感觉到被认可。“那时候,我觉得这样导览会让更多人喜欢上艺术,让生活不再单调”。
相对博物馆来讲,美术馆的专业性更强,对观众和志愿者的专业修养要求也更高。尤其是现代中国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展,很可能观众中就有很多是熟悉艺术家创作的朋友。这样的顾虑常常让一些志愿者在导赏时有些“心虚”。
这个时候,唐平就成为帮助志愿者的“志愿者”了。“做导赏时不要给人填鸭式的感觉,而是重在交流和分享,去发掘一些更美和更有创意的东西”。
搭建志愿平台
传播文化艺术
杨力豪:罗湖区五星级文化义工、罗湖义工区长奖项目负责人
晚上7时,罗湖文化馆“零玖剧场”开始热闹起来。公益文化演出“军哥剧说”将要开演,观众们拿着网上抢到的公益票进场。
穿着红马甲验证票和短信息的正是罗湖区文化体育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这个志愿者团队是罗湖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局)直属志愿者团队,团队由文化、艺术、体育专业人士及爱好者构成。成立两年来,2013年度已开展活动808次,参与人数6900人次,累计服务26500小时。
杨力豪在罗湖区文体旅游局工作,但他同时兼任罗湖区文化体育志愿者协会会长。他是罗湖区五星级文化义工,也是罗湖区义工服务网络的组织和搭建者。
2006年,杨力豪在罗湖区文化馆做办公室主任和团支部书记时,常常组织一些演员到武警边防支队去做义务演出。同时,他们还开展了深圳第一家小学生四点半课堂。
统筹和组织志愿者工作的能力受到了肯定。杨力豪也开始搭建罗湖区文化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发动了罗湖区的志愿者骨干。按照各自的兴趣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提供文化志愿者服务,服务“零玖剧场”的志愿者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组。
“文化志愿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杨力豪认为,一类是提供最基础的文化场馆服务的志愿者,这是比较简单和普遍的服务;第二类是在社会盈利性的场所进行文明礼仪劝导督导的志愿者,这类需要对志愿者进行提前培训,让他们传播欣赏文化和日常行为的良好习惯;第三类是演艺等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他们不需要进行培训,但可以进到社区进行义务演出。
赵传《音乐武侠》
将登保利剧院
十几年前,那个校园还弥漫着DO RE MI等软性歌曲的时代,赵传就凭《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我是一只小小鸟》等摇滚范儿金曲的成为歌坛传奇。4月17日,赵传将带着他2012年出版的专辑《音乐武侠》来到深圳保利剧院,在现场向观众证明英雄“宝刀未老”。
在《音乐武侠》专辑中,赵传唱到:“人生就像一杯苦茶,带着摇滚的心,上路吧!我的功夫,是7个音符在心中奔跑,我的呼吸,是鼓声在风中弹跳。我的梦想,有的抓住了,有的还在找……”
而在演唱会现场,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歌也将一一被唱起。赵传说:“早年我曾讲过我要唱到46岁,没想到我会一直唱到现在。也许到60岁的时候我还可以唱,唱到老了、走不动了,唱到完全不能唱为止,这种未知就是人生的乐趣。”
赵传说:“我没有真正离开过剧院的演出形式,有别于体育馆,剧院会和观众近距离接触,与歌迷互动,希望大家能从音乐中感受到我的变化。”
《英雄之战》来深宣传
导演希望以电影向午马致敬
3月21日,《白日焰火》、《警察日记》、《盗马记》、《英雄之战》等多部华语电影定档同期上映,竞争异常激烈。日前,《英雄之战》的导演虞军豪携电影主创何润东、翁虹、魏一现身深圳,为电影宣传造势。
《英雄之战》讲述在抗战背景下,举国沸腾运动会赛场上的一次双雄终极对决——战争、爱情、金钱,父子情、兄弟情、男女情交织融合——从孩童的视角致敬父辈的激战青春,是一次童真与梦想激荡的魔幻之旅。
虞军豪表示,《英雄之战》是一部讲述亲情和成长的故事,“很多观众在看完之后都被其中的亲情打动。我想说《英雄之战》是一部真诚的电影。”
《英雄之战》是前不久仙逝的午马老师在大银幕上的最后一部作品。虞军豪回忆说:“他在进组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的状况很不好了,但他依旧坚持工作,他不希望最后的时间留在病床上,而是在拍戏的现场,让大家分享了他最后的时刻。希望用这部影片,向午马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