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培训,引导民众学习;周末群艺舞台,为广大市民带去欢乐;本土原创精品,让百姓享受艺术的馨香……近年来,在海南海口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文体局的指导下,海口市群艺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完善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建设文化队伍,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的群众文化品牌。浸润在浓郁文化氛围中的老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免费培训 激活群众文化活力
“我们的免费培训班是越来越有规模了。”20日晚,海口市群众艺术馆乡镇排舞培训班在长流镇启动,看着不断前来加入培训班的乡镇民众,该馆舞蹈部干部梁文蕙骄傲地表示。据了解,排舞培训班将陆续走进海口的十个乡镇。
近年来,海口市群艺馆积极开展“公共空间设施免费开放”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免费培训”等系列活动,在馆内开设音乐、舞蹈、书法、摄影、国画等项目培训班,为市民提供基本文化培训服务,接受培训的学员至今已超7.6万人次。据了解,自2006年起,市群艺馆免费为社区培训文艺辅导员,主要是舞蹈类辅导员,每年一期,至少培训各类文艺骨干4000余人次。结业后,辅导员便把所学知识带回社区,免费向市民传授。截至目前,接受培训的辅导员纷纷在各自社区组织成立腰鼓、舞蹈、合唱等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日常训练、交流演出、竞赛活动等,不断激活群众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口市业余群众文艺队伍有278支。
除社区外,海口市群艺馆还把文化培训“种”到各乡镇,分别在东山镇、永兴镇等地开设书法、琼剧、舞蹈等七个门类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基地。“群众文化根在群众。”海口市群艺馆馆长吴圣彪表示,今年该馆将开辟更多公益培训活动,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探索创新 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据介绍,在海口市文体局的指引下,市群艺馆积极探索创新,采取“政府牵头、社会共办、群众参与,大家受益”的作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重大节庆活动,打造了“海口市蒲公英少儿音乐舞蹈比赛”,“周末群艺舞台”,“海口市琼剧(业余)演唱比赛”,“海口市老、中、青歌手演唱比赛”等一系列具有影响的群众文化品牌。
婉转流畅的琼剧、空灵柔和的合唱、诙谐逗趣的相声……从2011年11月开始,市群艺馆依托阵地,开辟了新的项目品牌———“周末群艺舞台”,利用每周五晚举办文化惠民演出,至今共举行了“社区文艺队伍歌舞专场”、“业余歌手声乐演出专场”、“海口艺术馆兰心合唱团专场”、“琼剧演出专场”、“相声大会”等多个专题系列50多场公益性演出,观众数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1年开始举办的“海口市蒲公英少儿音乐舞蹈比赛”是市群众艺术馆创办的少儿文化公益活动的一个品牌,至今已连续举行了十二届,参加历届“蒲公英”大赛的人数近8000人次,获奖人数900多人,不少参赛选手先后被招为省、市重点中、小学校特长生,个别选手还考上了专业艺术院校,有的获奖选手则在参加国内各类大型比赛中多次获得奖项,得到广泛认可。
立足原创 塑造群众文化精品
声乐《山兰放歌》和舞蹈《花帽新韵》获得全国作品类群星奖,舞蹈《海头阿公海尾婆》获得全国首届原创广场舞大会演一等奖……近年来,市群艺馆在大力培养文艺团体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土文化原创,积极举办各种文艺创作活动,原创文艺作品结出累累硕果。
“《花帽新韵》取材海口新坡镇冼夫人军坡节民间习俗。”市群艺馆舞蹈部部长吴勇表示,《花帽新韵》原名为《新坡花帽》,为参加2011年海口市农民迎新春文艺晚会而创作编排,2012年作为参加全国群星奖的选送节目,编导组为加强竞争力,从编导手法、节目结构、演职人员及演出道具进行了新改变,用了一年时间对节目进行精雕细琢,最终在去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收获成果。
获奖后,编导组又对节目进行编排打磨,改名为《花帽子》,并参加了由中国文联和中国舞协举办的全国最高专业赛事———第九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荷花奖”比赛,最终摘得赛事创作铜奖。“‘荷花奖’是中国舞蹈艺术的最高荣誉,在所有的参赛团队中,只有我们是非专业艺术团体。”吴勇说。
“本土文化就是一个‘金矿’,经过打磨后的原创作品变成了一块又一块金子,呈现在市民眼前。”市群艺馆馆长吴圣彪表示,下一步该馆将继续抓好群众文化精品原创,让群众演自己的生活,以本土节目向世人展现海口的魅力。(记者 陈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