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文化馆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山东各地开拓思路,对硬件设施提质、对软件服务增量,将文化馆作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来抓,在服务理念、服务品牌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使文化馆整体服务效能得到提升。
文化馆是百姓的精神家园
近日在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公益培训中心,20多位老人正聚精会神地聆听声乐课,授课老师有省级专业院团的演员,也有山东大学艺术学院的高材生。馆长马迎春介绍,“有高有低”是该馆开展公益培训的特色,“高”是高雅艺术,“低”是通俗文艺,每位市民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这里找到栖身之处。如今,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已成为泉城市民休闲的新去处。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文化馆提出了新要求,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的成功在于转变了传统观念,拓展自身职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首席专家戴珩认为,在深化改革大背景下,文化馆要做到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将阵地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而不只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敲锣打鼓”。
根据山东省委宣传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站“五馆一站”新增服务项目和窗口2180个,服务群众达8155万人次。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山东今年将努力推动文化馆管理理念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鼓励各地文化馆创新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将文化馆打造成群众的精神家园。
阵地舞台与流动项目相得益彰
到过东营垦利县的人都对当地四季不断的文化活动印象深刻,这得益于垦利县文化馆承办的“村村唱戏村村舞”工程。工程开始于2011年,计划在全县组织100支演出队伍,每年完成1000场演出,每年参加文化培训的人数达到1万人。“这两年要么在排练,要么在下乡培训。”垦利县文化馆馆长张静是“村村唱戏村村舞”工程实施的主力,谈及文化馆的作用,她认为形成响亮的品牌非常重要。为发动群众唱戏、跳舞,垦利县文化馆采取阵地舞台与流动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县文化馆设施条件好,举办公益展览、公益讲座、群众文化论坛等;基层地区也有很多小舞台,县文化馆派出人员就近组织“群文流动大讲堂”“摄影大篷车”等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实现了文化品牌的无缝覆盖。
“既有阵地又能流动”是山东很多基层文化馆的特色。泰安肥城市文化馆近年来实施“酵母工程”,针对文化馆人手不足的问题,将当地文艺爱好者名单进行整理登记,建立人才储备库并加以培训。由此,走进文化馆有专业馆员培训,走进乡村有文艺爱好者提供服务。此外还有济宁市文化馆开展的“乡村大舞台”流动服务项目、山东省文化馆开展的“爱心走基层”活动。
“文化馆所设置的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应该力求做到新颖、独特、益智、有趣,贴近当地的文化传统,贴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乐于接受、乐于参与。”戴珩认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体制机制上应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所以文化馆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要更加具有现代性。
反馈机制及时点评服务成效
“文化馆提供的服务犹如一棵大树,根再长、茎再粗,没有绿叶的点缀也不悦目。”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目前,山东大部分文化馆都建立了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倾听呼声,让百姓点评服务颇见成效。
以济南市群众艺术馆为例,该馆的常设项目“新市民·新课堂”公益文化活动每年招生初期都在媒体发布信息,邀请市民提意见。“去年的活动您认为有什么不足?”“今年您想从‘新市民·新课堂’学到什么?”征集意见经过梳理后,群众需求多的科目将被增加课程。
据了解,今年山东各级文化(群众艺术)馆将在服务模式上由粗放型向标准化进一步转变,在运行机制上由单一型向社会化转变。此外,山东拟在近期推进山东省文化馆理事会制度建设,发挥社会各界和市场力量,促进文化馆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强化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实现文化馆建设、产品与服务的转型升级,提高文化馆系统的整体服务效能,是全国文化馆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戴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