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服务体系以全新面貌亮相:改变原来市级资源单向配送的局面,在全市建立市、区县、街镇三级网络联动配送体系,逐步形成公共文化资源大配送、大循环格局,使人民群众能就近就便地享受丰富、低价、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解放日报3月18日)
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有配套的措施和政策,让老百姓体会和感觉到的实惠。上海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设施布局均衡、供给主体多元、运行机制科学、传播手段先进、公共服务高效、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目标和任务的落实,就是要让申城的市民百姓,能享受更便捷的文化服务,有一种在家门口“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
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首先是要紧扣市民日常生活需求,把原来做的、应该落到每一个市民身上的文化权益,变得更加具体和方便,比如全市现有的21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放的时间,组织的培训,举办的展览,开办的活动,能贴近最广大市民的需求;上海免费开放后的图书馆、文化馆,小区文化室等场所,力求紧贴市民生活,时刻为市民着想,提供更加便利、周到、实用的服务;文化场所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文化服务的内容,文化项目的安排,都要不断调整,去适合市民需求,不断提升品质,千方百计优化服务流程,创造城市市民人人能够获得享受文化成果的机会,反哺每一个市民多种文化需要,开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的崭新路径。
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的“触手可及”,必须不断提升档次和水平,比如配送文化资源的同时,加大文化指导员的队伍建设,辅导市民文化的日常活动样式,在丰富社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形成各区县各社区的特色,组织开展文艺团队交流巡回演出,放大市民文化的成果,普及高雅艺术的覆盖面。比如今年市群艺馆新推出的,围绕“听说读写”组织市民文化活动,就能让市民在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中,普遍接受和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底蕴,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体现。还可以整合、挖掘、培育更多的社会主体将参与配送服务,丰富内容资源,比如去年市民文化节九大赛事涌现的佼佼者,今年就可以成为配送体系新生力量
要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还要全面顾及城市各种人群的精神需求,满足6500平方公里申城大地上外来人员的文化需求,在门类拓展、服务增加基础上,更加强调保基本、促均衡原则,特别关照老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要在原来的节假日免费放映电影、文化进工地、外来人员演唱大赛、白领书屋、农民工读书会等活动基础上,把文化服务常态化,或者下沉到城市最基层的地方,要让所有在上海的人们,都能享受文化的滋养和浸润,随时随地有文化体验的场所,有自己能够消费得起的地方,要努力推出更多公益性的演出、低价位的展览、更多免费的文化活动。
真正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必须落实保障措施,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投入,把三级政府的文化经费,细化到年度预算中,实施到市民看得到的地方,有一个每年增长的比例,让各级文化部门,用经费可以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把文化惠民的实事,落地生根开花,用着每一个市民身上。今年市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总额度为6500万元,以各区县常住人口为主要分配依据,重点向远郊和大居倾斜,其中95%经费按照区县人口比例分配,预留5%经费向远郊和已建成并入住的大居倾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费保障。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李总理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再次阐明了这个道理。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任务,突出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文惠民的追求,上海就要抓住当下的大好时机,改革创新,驱动全市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把文化活动的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群众化参与、科学化评估捆绑结合在一起,多管齐下,市区和乡镇街道三级联动,一切以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出发,在去年首次举办市民文化节成功的基础上,寻求新载体,推出新措施,形成新机制,去创造上海市民的文化实惠新业绩。(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