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号故事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张姓“百忍堂”

唐代寿张(今山东阳谷一带)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家庭和睦。唐高宗有次路过他家,就询问他保守家业和敦睦同族之道,张公艺只写百余“忍”字作答。唐高宗看后深以为然。之后,同族人就以“ 百忍” 为堂号。

王姓“三槐堂”

宋朝人王祜手植三棵槐树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王祜的次子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祜后代遂以“三槐”为王姓堂号。以“三槐”为堂号的,除了王姓之外,还有其他多个姓氏。

孙姓“映雪堂”

源自西晋孙康映雪夜读的故事。孙康从小就酷爱学习,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油灯,他常常在冬天借雪的反光来读书,由于勤奋攻读,学富五车,官拜御史大夫。孙姓后来把“映雪”作为堂号,意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才。

朱姓“折槛堂”

汉代丞相张禹凭借自己是皇帝老师的身份,欺君害民,作恶多端。槐立县令朱云上书请求面见皇帝,当着众公卿的面,直陈张禹的罪恶,皇帝大怒,要御史将其拉出殿外。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栏杆折断了。后来,在其他人请求之下,皇帝赦免了朱云。朱云后代遂以“折槛”为堂号,以纪念他直言敢谏。

戴姓“注礼堂”

出自戴氏先祖编注《礼记》的史实。汉代研究《礼记》的专家为高堂生,高堂生三传弟子名后苍,后苍有两个得意门生,即戴德、戴圣叔侄。戴德编注《礼记》85篇,称《大戴礼记》,戴圣编注《礼记》46篇,称《小戴礼记》,被后世奉为典范。他们在汉宣帝时曾分立为研究《礼记》的二博士,其后代遂以“注礼”为堂号,以此纪念戴氏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

翁姓“六桂堂”

宋朝时居住在福建泉州的翁乾度生子六人,因值乱世,为了避难,六个孩子分姓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分居于不同的地区。兄弟六人先后进士及第,皆显贵, 时有“六桂联芳”之誉,其后裔族人遍及福建各地,故以“六桂”为堂号。 

    谢姓“东山堂”

出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典故。谢安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淡泊名利,隐居会稽东山。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辞别东山,出任宰相,指挥淝水之战大获全胜,继又收复青、徐、豫等州,成为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成语“ 东山再起” 说的就是谢安。

游姓“立雪堂”

出自程门立雪的故事。宋朝游醉与杨时一起拜见理学大师程颐,去的时候,程颐正坐着闭目瞌睡。于是,游醉和杨时一直站在那里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游姓人遂以“立雪” 为堂号,要世代弘扬尊师好学的传统。

韩姓“泣杖堂”

韩伯愈是汉朝的大孝子,有一次因过错遭到母亲杖责,痛哭不已。母亲很奇怪,就问他:“我过去狠狠打你,你从来不哭,今天我并未打你怎样,你为什么哭得这样厉害呢?”韩伯愈说:“从前你打我,我能感到疼痛,说明母亲健康有力;今天你打我,我却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衰老无力了,所以我难过得掉下了眼泪。”为教育子孙,韩姓遂以“泣杖”为堂号。

范姓“麦舟堂”

出自北宋名相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的故事。据传范仲淹遣范纯仁至姑苏运麦子,舟至江苏丹阳,遇到无资葬亲的石延年,纯仁倾以麦舟相助。回家之后,纯仁向范仲淹讲起遇到石延年无资葬亲人的事,范仲淹问:“你为什么不赠送他麦子呢?”纯仁回答:“已经送给他一船麦子了。”纯仁的做法得到范仲淹的赞许。范氏后裔以“麦舟堂”作助人为乐之典。

刘姓“青藜堂”

也称“藜照堂”。青藜俗称红灰苕,是一种草本植物,茎高五六尺,茎可以做拐杖,坚硬而轻,并可点火照明。相传西汉刘向在天禄阁校书,时值元宵节,众皆出游,唯刘向校书至更深烛尽。忽然一老者持着青藜杖叩门而进,对着手中青藜杖一吹便燃起亮光,照给刘向校书,曰:“吾乃太乙星精也,闻卯金氏之子好学,故来观察助力。”(繁体刘以卯金为主笔划,故称卯金氏之子)。转眼间不见老人,外面天已大明。此后,刘向立论愈精,才华横溢,成为安邦治国的股肱之才。后刘姓以“青藜”为堂号,鼓励后代勤奋好学。

本报记者 刘 婵 张 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