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从整体上谋篇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环节协同起来,才能聚合各方面力量,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文/《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 温泉
3月19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成立,并且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这标志着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正式运转。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认为,此举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促使文化管理从过去的“分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减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各自为政,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二是为未来“大文化”管理机构形成创造条件。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研究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因为“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富裕起来的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而且呈多元、多变、多样的趋势。200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多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人们对道德观、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使得社会治理问题有所显现。
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称“中办”)、国务院办公厅(下称“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等工作做了部署,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根据公开的数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六年间,中央财政共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749.74亿元,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同时,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并且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走向深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不断扩展,新情况、新诉求不断涌现。
在3月19日的会议上,文化部部长、协调组召集人蔡武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与老百姓的需求协调
在3月1日至13日的两周时间里,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厅局级公务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研讨班”(下称研讨班),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系统的48名厅局级官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学习研讨。
从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算起,七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取得成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已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实施。
研讨班学员们反映,在各地实践中,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与老百姓需求不相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使得政府在公共文化体系构建中投入特别大,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位学员说自己分管文化六年,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就三样:演艺、电影、书。演艺往往就是凑合走个形式,电影老掉牙的没人看,农家书屋只有几本农村技术的书放在窗户里。
还有学员发现,农家书屋的书几年都不更新,有的农家书屋里面放着《论语》,根本没人看。
有的地方,为了保证农民能够真正看上电影,采用了电影放映的“飞天模式”,在每台电影放映机中添加了一套GPS监控终端,用于记录本台放映机的工作信息。同时,还在每台放映机上安装拍摄装置,对现场的放映情况进行抓拍,并将图片和放映数据及时回传到监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对基层农村电影放映情况就能一目了然。只要放映机运转,GPS就能详尽记录每台机器在何时、何地放映什么电影。结果,电影是能保证放了,可是没人看。
有学员提出:“现在人们有数字电影就不用电影放映工程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是不是还用原来那套?”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有学员总结说:“基层文化工作目前面临的困惑是:老的办法不管用,新的办法不会用。”
此外,学员们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还包括国家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均等化”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化”之间的矛盾。
比如,现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按照行政层级来划分的,但是有的地方地广人稀,有的地方人口密集,这样按照行政层级划分会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地方建议探索以人口密度、人口数量等为半径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破行政层级界限,以便民利民为依归。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告诉本刊记者,国家行政学院曾于2012年9月至12月期间,到东、中、西部的几个地方调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在调研中,就发现基层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多,比如农家书屋和文化站,有的功能就非常重合。
协调推进,建章立制
在3月19日召开的协调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蔡武讲道:“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是党的十八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而提高效能的前提,就是必须深化改革,特别是要增强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当前,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单兵突进"很难见到成效。像如何进一步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强化经费、设施、人才、资源保障,如何树立以效能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如何逐步缩小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群体差距,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等等,都不是哪一个部门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
蔡武提出:“只有从整体上谋篇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环节协同起来,才能聚合各方面力量,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因此,我们必须以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为依托,发挥各部门的力量,整合相关服务资源,做好规划布局,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使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其他公共服务一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
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介绍,协调组主要负责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大协调事项的协商和部署,不改变现行公共文化管理体制,不替代、不削弱有关部门现行职责分工,不替代国务院决策,重大事项按程序报国务院和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在会商机制方面,协调组主要通过全体会议和联络员会议两种形式进行会商。全体会议重点是审议研究涉及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事项,特别是需要报国务院和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文件和重大事项等,经全体会议审议后再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