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立馆”提升服务水平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何光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也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目标。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文化馆应顺应形势,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作用,通过人文立馆、基础立馆、品牌立馆、人才立馆、创新立馆“五个立馆”的思想,建立文化馆行业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社会文化形态基本格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基层文化需求的主要问题已从文化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向文化服务对象的参与缺位转化,这就要求各级文化馆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特殊群体量身定制文化服务,同时积极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延伸;城市的变化深度与传统欠账和新增问题交相叠加,城市文化建设担负的压力在不断加剧,文化馆应不断探索社区文化“网格化”管理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激励机制;新城市群体的形成,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变局,需要各级文化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消除文化服务空白点,促进全社会共享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的政策落地生根。

以人文立馆为根本,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要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固定化、规模化、标准化、阵地化作用,要将阵地建设成为区域协调联络点、规划统筹“大本营”、指导服务“中转站”、人才资源“信息库”,要在切实让公众“进得来”“留得下”“受教益”上做文章。二是要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将阵地服务转变为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点状结构与面的结构相一致、纵向流动与横向配送相衔接的立体化服务模式和全覆盖的服务格局。在海量配置服务资源的前提下,广泛开展流动服务,优化服务内容,增大配送覆盖面,尽可能地消除文化服务空白点。三是改善内部人员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因工设岗、因工设薪”,改革考核机制,改革过去晋级论资排辈、晋升职称靠等、拿了职称坐享的弊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以基础立馆为重心,进一步促进文化馆规范化建设。一是明确文化馆的功能定位和业务工作,构建一套标准明确、科学有序、操作性强的层级业务示范体系。二是明确文化馆制度文件包括组织结构、职权划分和分工规定、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使业务人员有据可依,减少盲目性和不必要的缺失,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完善馆际交流,交换彼此的建设经验,借鉴对方的创新模式,分享发展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成果(包括教训),从而可以取长补短,规避风险,提速发展。 

    以品牌立馆为驱动,进一步推动文化馆转型升级。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主阵地,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增强文化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以文化馆个体优势项目为引领,上下联动,左右配合,起到带动一条线,激活一大片的效果。二是加大文化馆品牌树立,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全国性、全省性、全市性群众文化品牌;整合区域性文化资源,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三是结合线上线下活动,优化资源配置,依托各种文化载体,塑造“精品工程”“长效工程”,使其形成系列,形成影响。

以人才立馆为支撑,形成一支深扎基层、服务群众、开拓创新的专业队伍。一是引进一批专业的文艺人才,为开展常设性公益活动、组织文艺创作和演出等做好人才储备;二是盘活社会各方面文艺人才,壮大能持续服务于群众文化的文艺队伍,实现文艺人才社会化,把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文化馆干部队伍的重要补充;三是推行全员聘用制和从业人员资格制度,实行竞聘上岗,优胜劣汰,异地交流,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同时加强培训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以创新立馆为导向,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如建立信息采集机制,适时掌握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然后根据公众的需求调整服务内容的设置方向,吸引更多群众参加文化活动;有效扩大服务空间,充分利用辖区社会资源,选择相对集中便民的地区开辟“新课堂”,将阵地向外延伸,最大化地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