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笔者在哈密市东河区向阳社区文化活动室里看到,已经退休的贾翠香正在给文艺活动队的姐妹们教跳拉丁舞。当《我心永恒》的旋律响起后,队员们旋胯、移臀、送胯,别看都是退休的人,动作依旧灵活自如,而短裙也随着节奏来回旋转,活像腰间开出了一朵花。贾翠香说,去年9月活动室建好后,社区的工作人员便邀请她们到这里来排练。如今活动室的利用率越来越高,以至于需要工作人员协调各活动队的活动时间。
在哈密市回城乡160平方米的文化站活动室里,站长米娜瓦尔·阿布都介绍说,回城乡共有6个文化活动室,数文化站活动室利用率最高。每天来这里进行各类排练、培训、开展娱乐活动的人数常有上百人,而这都归功于乡里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今年1月乡政府开展了农民画的培训,2月则是木卡姆培训,3月是民族刺绣培训,4月将开展大型文体活动、书法比赛和展览。“从去年12月底到今年的诺鲁孜节期间,光‘青苗’麦西热甫活动我们就组织了7次,而且每周都会举办一次小型体育活动,让大家比比跳棋,跳跳舞。”米娜瓦尔说。
而哈密市五堡镇波斯坦村文化室,造型设计极具民族特色,总建筑面积870平方米,总投资160万元。村民亚森·沙地克高兴地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生活好了就想着能更快乐一点,政府给我们村修建了篮球场和文化室,让我们有了活动和学习的地方。”
这样的场景,在哈密市各个乡镇、社区处处可见。
近几年来,哈密市开展了舞蹈、钢琴、中老年京剧、秦腔、豫剧、绘画、剪纸、刺绣、摄影等培训,免费送文化服务到基层。
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演出车、电影队为主体的流动文化服务,让城乡共享文化服务之便利。
“送文化”,更要引导百姓自己“种文化”。哈密市的做法是: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兴趣小组”,培植文化“种子”,激发和释放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而在乡村,农民剪纸、农民画、刺绣、手工艺品展赛,大型社火表演、农牧民运动会、阿肯弹唱会、“青苗”麦西热甫活动盛行。广场舞健身队、农民小曲子自乐班、秧歌队、舞龙队、高跷队、阿肯弹唱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队等业余文化队如雨后春笋。
如今,一份优质的答卷已现雏形。哈密市现有社会业余文艺、体育团体(协会)152个,共有会员(队员)6549人。
在农村,哈密市还以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为抓手,大力开展“一乡一品”特色文体活动。如今陶家宫镇的哈密木卡姆弹唱、新疆曲子戏;回城乡的农民画;五堡镇的哈密阔克麦西热甫、五堡那格曼;乌拉台乡和德外里乡的阿肯弹唱;天山乡的民族刺绣;西山乡的剪纸;白石头乡的摔跤;大泉湾乡的秦腔都成了该市乡镇的品牌节目。
激励出活力、激励产效益。2013年,哈密市胡杨艺术团编创的舞蹈《红枣熟了》参加第五届全国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分别获得金牡丹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组织奖、最佳编导奖,编创的《西域的明天更美好》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人春节联欢晚会分别获得金菊花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
如今,在哈密,一个以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服务为补充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覆盖城乡,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享受到丰富便利的文化服务。文化惠民,营造出直抵百姓内心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