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精彩的艺术大餐,让阳春白雪的剧院表演走进百姓生活;一间间草原书屋,一家家文化大院、农家影院给农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新变化、新气象;举办28年的鹿城文化艺术节、中国首届游牧文化旅游节…一个又一个本土文化品牌,点燃了鹿城大地的文化热情。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城乡居民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为群众幸福指数加码,一幅文化惠民,和谐发展的崭新画卷正渐次展开。
告别“没有大剧院”的时代
2013年9月,《草原情韵·包头美》大型歌曲演唱会隆重上演,投资3个亿打造的包头大剧院终于撩开神秘面纱,包头人从此告别了“没有大剧院”的时代。
从今年3月中旬到4月底,历史题材舞剧《孔子》、开心麻花经典爆笑舞台剧《乌龙山伯爵》、邓丽君经典金曲演唱会、波兰Fair Play提琴四重奏音乐会等6场演出将在包头大剧院接连上演,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将为包头市民献上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
春节之后,市图书馆恢复正常开放,人气持续爆棚,日均人流量达到5000人以上。近日,记者在图书馆看到,许多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在图书馆里看书,还有不少小伙伴们结伴而来,大家静静地坐在一起看书,偶尔交换一下读书心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这么多人阅读,这恰恰说明了市民文化需求是多么旺盛。”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资金11亿元建成了一批标准较高、服务完善、设备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网络。
现有市、区两级图书馆10个,群艺(文化)馆11个,博物馆5个,文化站(室)864个,挂牌标准化文化大院150个,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1%,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文化惠民工程全面覆盖
过去一年,土右旗苏波盖乡东老丈营村电影放映员丁国清,在17个行政村内共计放映25部影片,安排放映240场次,有近两万人次观影。据包头市新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包头市所辖的640多个行政村,每年放映电影约8000场,平均每天放映22场,观影人数高达42万人,而这一放映计划完全是免费推行。
在文化惠民工程中,我市深入开展了文化惠民“千场节目进基层”、“我请百姓进剧院”、“公益电影进农村”等“八进”活动,加快推进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坚持人民导向,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小剧场话剧20余部,形成了群众文化共建共享、不断繁荣的生动局面;率先启动了警民共建文化遗产保护“草原雄鹰”工程并在全区范围普遍推广,将北梁地区清末民初古街、院落等近100处历史文化遗址纳入文物保护和抢救范围,我市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正在形成。广播电视实现全年安全优质播出。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大对草原书屋的投入力度,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634个“草原(农家)书屋”,并配备了液晶电视等设施设备,实现了所有行政村“草原(农家)书屋”全覆盖。配套资金124万元,在全自治区提前完成我市“十二五”期间229个自然村、6808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安装任务。
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涌现
今年正月十五,第六届鹿城元宵文化节民间文艺调演活动在钢铁大街市政府门前上演。来自全市的24支民间文艺队伍在这里展示他们的拿手绝活,营造出一派红火的节日气氛。钢铁大街上人山人海,数万市民云集在一起。威风锣鼓、抖空竹、彩车展示、舞龙舞狮、秧歌、长扇舞、高跷……精彩的节目看得市民眼花缭乱。
近年来,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市着力打造地方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文化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我市文化活动品牌在全国全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精心打造“双十”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6届鹿城元宵文化节、28届鹿城文化艺术节、15届新年音乐会、10届民族音乐会、12届“社区之光”大舞台和各类文博书法绘画展等大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办好本市文化活动品牌同时,筹划引进了首届中国·内蒙古(包头)合唱艺术节、内蒙古自治区广场舞大赛等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文化品牌活动,特别是2013年与中国传媒集团合作策划了中国首届游牧文化旅游节,对传承历史游牧文化,彰显我市文化外宣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包头市鹿城文化艺术节荣获国家群星奖,包头市“社区之光”大舞台荣获自治区群众文化活动首届群星奖,土右旗文化大院群众文化活动品牌项目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