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云南情”万场公益演出春到云岭山乡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文化主管部门来说,就是要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开展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群众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文化惠民政策的成果,使群众能够得到更多实惠。
云南文化惠民工程“中国梦·云南情—文化进万家”公益演出活动,就是从党的群众路线出发,政府买单送文化大餐农民群众的家门口,它具有普惠性、广泛性、持续性,满足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云南文化惠民工程的“品牌”活动。
农忙收获文化大餐的喜悦
4月3日,大理市湾桥镇格外热闹,又是赶街天又是文艺演出,可谓是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观。在农副交易中心广场上,来自云南省滇剧院的演出团队们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出。小品《最后一句话》、彝族舞蹈《烟盒胡琴调》、藏族舞蹈《香格里拉》、滇剧《妮诺赛装》、《情写春秋》片段等精彩节目一一上演,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四月正是农忙时,农民不但收获了春种的喜悦,也收获了文化大餐带来的快乐。
云南省滇剧院院长郭维平介绍,从3月17日起,云南省滇剧院从怒江州兰坪乡到大理剑川、洱源县再到保山永平县,历时一个月,将送文化惠民公益演出达80余场。演出团队不仅把经典的省粹滇剧普及给百姓,还把歌舞、小品、戏曲等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奉送给大家。
回顾走过的基层演出,郭维平说,“尽管怒江州兰坪县地处偏远,气候恶劣、山路曲折,云南省滇剧院还是克服种种困难,为兰坪送上了建国以来省级艺术团队第一次慰问演出,当地百姓观看的积极性也鼓舞了所有的演员热情高涨。每场基层演出观众最少在2000—3000人,而在洱源县一场演出的观众人数近两万人,这在基层演出中可谓是盛况空前。从观众的群体上讲,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更或是中年人,都是追着演出团队看戏,有的老人甚至步行几十里来看演出。某种程度上,演员的专业水准吸引了观众,观众的热情感动了演员。”
今年云南省开展文艺下基层惠民演出一万场
为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2014年云南省文化厅继续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以“中国梦·云南情—文化进万家”为主题的文化惠民公益演出,计划到农村、社区、企业、军营、学校演出一万场以上。
据介绍,一万场文化惠民公益演出中,其中省级5家院团带头完成300场,16个州市,129个县完成9700场。其中昆明市和昭通市多达1000场以上,有流动舞台车的州市每院团文化惠民演出80场,县级每院团完成70场。没有流动舞台车的州市每院团完成文化惠民演出60场,县级每院团完成50场。
“中国梦·云南情—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公益演出活动,2014年开春,云南省五支省级院团演出队伍分别分五个方向进行下乡演出。云南省京剧院奔赴文山,云南省滇剧院奔赴大理、临沧和怒江,云南省花灯剧院分三支演出分队奔赴文山、楚雄,云南省话剧院奔赴昆明各县,云南省杂技团奔赴昭通,五支演出队伍同时分别赴22个县的200个乡镇为老百姓演出200多场。
演出团每支队伍都由院团领导带队,抽调了各院团的优秀演员,组成35人的演员队伍,每台节目时长90分钟,内容设置上以院团的艺术门类为主,穿插歌舞、声乐、小品、相声、杂技等综合类节目,春节晚会式的综艺节目受到了各地群众的喜爱。
“送戏下乡”也出人也磨戏
为了全面贯彻《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送戏下乡活动启动于2009年,是云南省文化厅首创的文化惠民工程的品牌。该项目由文化厅厅长亲自挂帅任总团长,抽调专人担任项目责任人——总秘书长,据云南省文化厅艺术处调研员杜红川介绍,“中国梦·云南情—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公益演出活动的前身是“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送戏下乡。云南省文化厅尝试由政府适当采购文艺演出,免费送戏农民群众的家门口,省属艺术院团组成的6个演出分团,用五年的时间奔赴全省1368个县、乡(镇)为基层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公益性演出。该活动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文化亲农、规模最大的一次送戏下乡、时间最长的一次惠民演出、阵容最强的一次公益行动。省级院团在积极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惠民演出不降反增,演出质量不断升级,演员在完成全国重大赛事的间隙踊跃奔赴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倾情演出,5年到达所有乡镇演出1500多场,这样艰辛的密集的惠民演出在全国文化艺术界都走在了前列。
2009年—2012年,云南省京剧院、滇剧院、花灯剧院、话剧院、杂技团等五支省级院团,奔赴全省111个县的1000个乡镇慰问演出1010场,一共惠及观众700万余人。从2013年开始,云南省文化厅调动省、州、市、县级各艺术表演院团的力量,下基层到农村、社区、企业、军营、学校演出每年完成1万场惠民演出。2013年全省院团结合各自的实际送戏下乡10771场,超额完成全年送戏下乡10250场的年度任务。近千万群众在家门口就免费享受到政府送来的文化大餐,看到不同风格的省级,州级,县级院团的文艺演出。
项目责任人杜红川说,很多新创作的舞台艺术精品也通过送戏下乡这样一个平台,得到了观众的检验与传播。如今云南省各级院团每年送戏下乡节目都在不断更新,新作不断,即便到过去演过的乡镇回演,也不会让观众觉得内容陈旧。如省话剧院的小品《全都忙》、相声《找乐》《七彩云南》、花灯歌舞《老俩口》、滇剧唱段《云南美》、京剧唱段《云岭京韵》、歌曲《爱在舞台》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梦的主题思想。各种艺术作品在送戏下乡的过程中不断打磨,如今已成为精品节目。
此外,通过送戏下乡演出,许多中青年艺术家脱颖而出,许多过去跑龙套的演员成了晚会的主角,人生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他们中的很多人正在逐步成为云南各族人民心目中真正的明星。如省花灯剧院青年演奏员郝作苓一人能演奏十几种乐器、能唱歌、能演脱口秀和云南方言模仿秀,过去郝作玲只能坐后台给人伴奏。有了送戏下乡,郝作玲十八般武艺得到充分展示,一个人几乎能顶半台晚会,文艺界给她起了个绰号叫“郝半台”。有一位94高寿的小脚老奶,专程赶来乡镇观看花灯演出。她拉着郝作玲说“我一辈子都没有看过这么板扎的演出,明年我95岁可以去请你们再到我们村演出吗?”类似的受群众欢迎的多面手演员每个团都有,如云南省京剧院的戏曲演员董海冰、李佳阔、许辰玮;云南省滇剧院的赵俊敏、台光远;省花灯剧院的杨仕明、赵文杰;省话剧院的常浩、周熔、魏梅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各省级院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也纷纷登台为老百姓演出,如国家一级演员周凯、朱福、王润梅、李丹瑜、高爱洁、金立敏等等经常出现在大篷车舞台上。通过送戏下乡演出,许多文艺工作者焕发了艺术青春,许多资深文艺工作者感慨:通过观众热烈的掌声,我们这回才算是再一次找到了做演员自豪与尊严!(记者 李映青 通讯员 余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