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八项工程试解公共文化服务难题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清明节前夕,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铁杆吕剧票友王枝华老人特意赶到位于市中心的烟台市大剧院售票窗口,花100元买了5张“烟台市第十二届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演出门票。“门票挺便宜,而且都是专业演员唱,来晚了就买不着了。”王枝华说。

同样使王枝华感到高兴的是记者4月8日从烟台市文广新局获悉的消息:今年起至2015年9月,烟台将实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惠民八项工程”(以下简称八项工程),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切实解决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根据实施方案,八项工程主要包括文化场馆标准化建设工程、民间文艺团队扶持工程、公共文化活动延伸工程、公共文化特色品牌打造工程、公益文化暖心工程、公共文化“六进”工程,以及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惠民政策扶持工程。

“统筹城乡,关注基层”“关注热点,破解难题”“实打实,能做到”是烟台市推进八项工程的3个基本原则。“围绕困扰公共文化发展的难题和瓶颈,我们决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和社区,投向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全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烟台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玲说,列入八项工程的项目不求大,但求能做到、有实效。一些需要多部门协调的工作,先做文广新系统能够做到的,先破题再展开,分层次推进。

2013年10月进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名单后,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示范区被烟台市摆上重要位置。“两年创建时间,补齐硬件方面的短板是工作主线。”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说,以图书馆系统为例,2015年9月前,烟台市图书馆要实行总分馆制,7个不达标的县市区两馆要完成达标任务,达标场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运营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整体网络的服务效能。

此外,烟台市还将出台市、县、乡(镇)和村(居)四级场馆服务运营标准,并建立4个层面的场馆示范点,使其成为标准化运营的示范。“十一五”以来,烟台市已累计投入70亿元,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的‘服务’两字很重要。”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迎芳认为,文化服务一定要让老百姓能看见、能参与、能体验,这就需要依托各自优势开动脑筋搞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同时,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不断打造优势品牌,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亮点。 

    截至今年4月,烟台市共有民间文艺团队1000余个,普遍面临器材短缺、培训机会少、参与平台不广等问题。民间文艺团队扶持工程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为民间文艺团队配备器材,实行奖励补助;加强培训,将民间文艺团队的培训纳入全市文艺人才培训的大盘子;搭建平台,各种公共文化活动面向民间文艺团队开放,为民间文艺团队提供更多演出机会。

同时,今年烟台市还将开展贯穿全年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系列公共文化活动”,整合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画院五大场馆的力量,策划推出200余项文化活动。同时,通过创排经典影视戏剧作品、出版发行胶东地域文化丛书、开展文化展演等方式,建设具有烟台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公益文化暖心工程和公共文化“六进”工程是八项工程中的亮点。徐明说,示范区创建要让老百姓得实惠不走过场,同时更要让文化服务走进基层,弱势群体从中获益。今年起烟台市将面向特殊群体开展公益文化暖心工程,全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或免费或优惠,向农民工、老年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开放,全市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设备和盲文读物。针对市内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情况,烟台市提出要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保障范围,建设“工地书屋”“流动书屋”。烟台大剧院每年推出各种形式的公益演出不少于20场,烟台市群众艺术馆等每年推出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各类展览不少于100场。李玲介绍,今年烟台市还将组织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校园、进企业、进工地活动,组织全市10个专业艺术院团和1000多家业余文艺表演团队,在2015年9月前为基层群众送上至少1万场演出。

“不可否认,烟台市目前仍存在文化服务水平低、与群众需求脱节,文化活动少、满足不了群众需求,部分文化管理人员不懂文化发展建设规律等问题。示范区创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抓手。”徐明透露,针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要求,烟台市目前正重点围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规范、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咨询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公共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5个方面,制定出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系列政策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