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歌进课堂

来源: 安徽日报

“眼前是一片青丝柳,和着风儿正摇头……”4月中旬,记者一走进六安市老年大学,就听到了歌儿,原来这是一堂新开设的“大别山民歌”课。

“我现在放慢一点,大家和我再唱一遍。 ”20多个学生都是老人,老师梁柱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六安市文广新局当研究员的他,大学时学的是声乐,扎根六安研究大别山民歌已有多年。

带着老人们唱了两遍,梁柱慢慢放低声音,让老人们自己唱。

“这一遍好很多了,大家不要觉得难,要多唱。 ”一曲歌罢,梁柱不失时机地鼓励了一下。

“民歌课是今年才开设的,我和学校也都在摸索授课的经验。”下课间隙,梁柱和记者聊了起来。原来大别山民歌课是打算邀请在六安市的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授课,两位传承人居住在县城,来回不便,最后便决定由梁柱来这里上课。

“我是第一次给老人上课,看到老人们唱着自己的民歌,挺有成就感的。 ”年轻的梁柱笑眯眯地说,六安市文广新局一开始也考虑过和当地大学、中学合作开设非遗课程,“不过最后考虑到老人更容易接受民歌,所以选择在老年大学进行教学。 ”梁柱说。

去年10月,六安市文广新局与市老年大学协商,新学期把非遗课程引入老年大学的课堂。 “大别山民歌在六安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中不少是传唱已久的红歌,符合老年人的喜好。”老年大学教务处主任周兆玉介绍。

说起学民歌,退休10年的李阿姨可高兴了。“我本来打算报名合唱班,一看到开民歌班,立马就学起这个了。大别山民歌是六安一大宝贝,我们有感情啊。”李阿姨一边说着,一边摊开老师发的歌谱,“你看看,这个《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段锦》,这些歌都是我们小时候唱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教这个,就像回到年轻时候一样。 ”

李阿姨不仅自己学得带劲,还把不少老朋友都拉进了新成立的民歌班。“你别说,进来学习后,觉得民歌比流行歌曲难唱,但也好听。”一旁的高阿姨搭腔说:“我是上海人,有些六安方言说不好,还要多练习哦。 ”

“我们当然不会只教老民歌,你今天听到的《青丝柳》就是新编的,是青年学者管亚伟作的词,这歌在央视9套播过,有点庐剧风格,对老人们来说挺新鲜的。”上课铃打响了,梁柱又开始一句一句带老人们唱了起来。(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