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全力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全力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长沙实施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

邓雅琴 张 涛

“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对长沙文化建设既是荣誉,也是激励。如何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长沙“六个走在前列”、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市民幸福感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5月22日,长沙召开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会议,总结长沙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通过了《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并部署下阶段工作。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建纲,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出席会议并讲话。长沙市领导张湘涛、芮英姿、夏建平、石长松等出席会议。

打通“最后一公里”

朱建纲认为,长沙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找准经济文化发展的方位,突出文化民生的地位,在文化的普惠和特色上下功夫,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长效机制上有所追求。长沙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加速推进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体制创新,力争到2016年全面形成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长沙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推进“两馆一厅”、实验剧场等建设,加快长沙国王陵、铜官窑、炭河里三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打造一批文化新地标。同时,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胡衡华强调,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有效举措,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愉悦感、幸福感。

会议指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实体为主体,建立健全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项目的完整体系。要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要发挥好人才的支撑作用,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政策扶持,促进专业人才到群众中去,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力作。 

提质提效关键词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指出:“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这表明“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是《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核心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关键词。长沙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均等化”就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享有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明显提高。下一步,长沙将重点提质一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着力完善城乡一体的设施网络,保障城乡居民均等享有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服务。到2016年,长沙市100%的区县(市)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提质1364个农家书屋,设立100家公益电影固定放映点。在主城区和县城所在镇、中心镇和特色镇、农村乡镇,建成10分钟、15分钟、3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送到城乡群众身边。“引入竞争机制”则表达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转变,供给方式须从依靠政府提供的单一方式向多种方式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广大公民共同来提供,这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之处。

“公共服务高效化”是《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提效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的关键词之三。“借书30秒钟,还书只要10秒钟!” 4月23日,长沙市图书馆建设的地铁“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落户在地铁2号线芙蓉广场站、五一广场站。作为遍布长沙的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一部分,随着地铁脉络,还将有10多个地铁自助图书馆和长沙市各个区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车一起,为读者提供更加高速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并且,今后长沙将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基层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建设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特色文化资源库等数字资源,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届时,长沙市民无论处于繁华闹市还是偏僻乡村,只需在家中打开电脑、轻点鼠标,就能快捷地查询浏览长沙各种文化信息资源,参与文化活动网络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