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浦东样本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浦东充满信心!

5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召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动员大会。这标志着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浦东新区,正以二次创业的勇气和执着,全面开启文化建设的新蓝图。

人文浦东 全新起点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旨在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示范区(项目)创建被写入了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创建工作每两年一个周期,计划开展三批示范区创建。

20多年的发展建设,20多年的潜心培育,浦东新区在“人文浦东、文化兴区”发展愿景的指引下,着力于增强地区文化的“吸引力”,一个个新机制、新做法,不断为浦东文化的土壤增添着养料。今日浦东,基本建成了“与浦东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匹配,富有浦东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得到了国家文化部领导批示肯定:“浦东的做法务实,有独创性”。

2012年6月,浦东新区正式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相关申报。2013年11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议在浦东召开,浦东双喜临门:2011年启动创建的“上海市浦东新区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的运作模式”这一项目以优秀的评审成绩,荣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此外,浦东取得了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

创建为民 创建惠民

“文化发展是事关人的全面发展的事业,是事关一个地方前途与未来的事业。对于二次创业的浦东来说,不仅需要硬实力的再提升,还需要软实力、软环境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同步提升。”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在创建动员大会上,他强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是浦东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必须着力加强的一个短板。创建是手段、建设是目的、迎检是抓手、长效是根本。创评过程中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立足长效、凝聚合力。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多做解难题、惠民生、利长远的事,使创建的过程成为群众受益的过程,真正体现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各部门要主动跨前、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形成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大合唱”。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工作当中的有效做法,把它们固化下来,不断完善促进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创建公共文化体系服务示范区,浦东成立了区长领衔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各项工作已正式在全区层面展开。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孙继伟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区府办、区委宣传部(文广局)、区发改委、区经信委等14个委办局以及各街镇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浦东新区文广影视局。

“创建资格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领导小组组长孙继伟表示,国际化的浦东,要以开放的、国际化的视野看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重视引入优秀的国际性文化项目、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用好创建的机会,建设和扩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

“创建工作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在动员会上,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尤存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作了具体部署。他透露,国家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浦东“要发挥文化领域的先行先试和排头兵的作用,力争进入第二批示范区创建的先进行列,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样本”。今年10月,国家评审组将到浦东作中期督导检查;2015年,浦东将迎来“创建大考”。按照区委、区政府“打基础,抓基层,补短板,求实效”的要求,浦东新区文广影视局编制完成了《创建规划》与《任务分解表》,创建工作需要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早在去年,浦东新区政协专程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管理专项调研,为浦东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献计出力。

未来一年里,浦东将着力推进6项重点文化工作:建设、建成一批标志性、功能性文化设施;拓展、改建一批标准化、普惠性文化场所;打造、提升一批特色性、区域性文化品牌活动;持续推出一批接地气、惠全民的文化产品与实事项目;探索、创新一批社会化、非营利的文化服务新机制;健全、完善一系列示范区创建的资金、人才等综合保障。并在创建中,深化形成一批工作机制,并提炼形成标本兼治、能管长远的一批制度,全面提升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