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读空间”:文化场馆社会化运营“试验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最近,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3号的万松老人塔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参观者,350平方米的小院每天访客上千人,住在周边胡同里的老街坊更是把这里当成每天遛弯儿必到的歇脚处。“听说是元代的,砖塔胡同就是根据这座塔命名的,现在还能看书呢。”家住砖塔胡同15号的李先生说。

4月23日,万松老人塔历经多年修缮首次开门迎客。与大多数开辟为博物馆或纪念馆的古建筑不同的是,这座古塔所在的院落成了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砖读空间”,并引进第三方机构正阳书局运营管理。市民到访万松老人塔,不仅能参观文物,还能借阅图书。

对一手打造“砖读空间”的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来说,这儿不仅是培养一座城市阅读品格的场所,还是西城区文委的一块“试验田”,目的就是检验政府与社会机构联手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能否种出老百姓喜欢的“菜”。

万松老人塔是佛门弟子万松行秀圆寂后的坟冢,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年间和民国时期都曾出资重修。它所在的砖塔胡同曾居住过不少社会名流。鲁迅在砖塔胡同61号(现84号)创作出了《祝福》、《在酒楼上》等作品;张恨水在这里完成了11部中、长篇小说;老舍的《离婚》则是以该胡同为背景创作的。

2007年,文物部门开始对万松老人塔进行勘测,商讨维修方案;2008年,地铁4号线在塔附近施工,砖塔四周筑起围挡加以保护;2010年初,西城区启动维修工程,并于同年完工。而后,经过腾退的万松老人塔仍是“自锁院门”的封闭状态,人们远远望去,只见塔顶不见塔身,对它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孙劲松下决心突破常规把万松老人塔打造成一个非营利的公共阅读场所。

据了解,西城区在2013年便向北京出版集团、正阳书局等机构征集设计方案,并邀请文物界专家从文保角度对规划提出建议。最终,“看到有关老北京的东西就走不动道”的正阳书局“掌柜”崔勇成了不二人选。

崔勇祖辈六代都生活在北京,一次搬家让他萌生了开家书店收藏老北京故事的想法。为了这个很多人看来不靠谱的梦,他放弃了在外企的工作,在前门大栅栏廊房二条开了不足15平方米的正阳书局。书店面积有限,摆出来的书只是他多年收藏的小部分,更多的则藏身于地下室。意外掉下来“砖读空间”这块馅饼,崔勇至今都感觉受宠若惊。“政府一分钱不要把这么好的地段交给我们打理,很多受租金之苦的民营书店想都不敢想。”崔勇说。为了不辜负信任,他对“砖读空间”的使用提出了详细规划,不仅能看书,关于老北京的展览、讲座一个都不能少。 

“也担心过民营书店能不能掌控这么大的项目,但崔勇骨子里对老北京文化的执著打消了我们的疑虑。”孙劲松说,“政府不是把房子租给正阳书局,而是把各方的优势资源叠加放大,以最小的投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果的最大化。”整个“砖读空间”的设计成本,西城区文委只负担了院内绿化、摄像头安装等公共设施的费用,阅览室、展陈室、图书室等主体区域则由正阳书局一手打造。

“采访的记者一拨接一拨。”对在万松老人塔脚下修了20多年自行车的王立军来说,这个一度被酒食店、牙科诊所、电器店、药店、图片社包围的古塔能迎来“扬眉吐气”的日子实属命运的垂青。“原先做生意的小门脸紧挨着塔根,密密麻麻20多家。”王立军回忆。如今,小院里古塔被围栏护在中间,周围配以花草,四个大鱼缸端立四角,空闲的一角还设立了开放式书架和座椅供读者使用,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味道。

文保单位是否可以委托社会机构进行运营?如何保证文物不受损坏?西城区为此成立了“砖读空间”运营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区文委、区属图书馆、北京出版社、正阳书局以及所在街道和社区组成。区文委负责把方向、出标准、抓考核,图书馆负责图书更新,而正阳书局这条“鲶鱼”的使命就是想方设法让文物充满人气,获得重生。西城区文委还设立了志愿者小组,定期到万松老人塔开展志愿服务,坐下来跟老百姓聊天,听取他们对“砖读空间”的想法和意见。

孙劲松很赞赏北京湖广会馆“戏楼、茶楼、酒楼、博物馆”三楼一馆的经营模式,因为它以保留历史传统的方式延续了文物的文脉。“如何最大限度传播文物价值,文博图场所怎样建构符合实际的法人治理结构,什么样的文化服务值得政府购买?‘砖读空间’的深层次意义就是为西城区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经验。”孙劲松说,未来“砖读空间”还将开设非遗展览、读书朗诵会、评书会等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