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山东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众多。在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山东理应把保护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作重点、做成亮点。”在7月1日至2日山东省政协召开的十一届八次常委会上,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德龙如此表示。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承载优秀历史文化的城镇化。这一进程理应也必须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相辅相成。”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说。5年来,山东多次召开全省文物和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对城乡规划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对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做好城乡建设中的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据了解,近年来,山东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作了具体规定,并先后颁布实施了《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依法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进入立法程序。
“十二五”以来,山东对180余处遗存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安排国家和省级财政经费7亿元,累计完成维修工程71项。曲阜“三孔”、泰山、蓬莱阁、刘公岛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3年来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2000多万人次,2013年仅门票一项收入就突破20亿元。
根据全省区域文化分布特点,山东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提出“七区两带”(曲阜、淄潍、泰山、黄河三角洲、半岛、沂蒙、鲁西片区和大运河、齐长城两条文化带)文化遗产保护片区战略规划,并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制定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设规划,集中开工文物保护88项重点工程。国家、省和地方配套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受益民众超过500万人。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不断完善,山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成效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规模、持续性的城市开发改造与文化遗产完全不相冲突。
2013年3月,山东省政协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成立调研组,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对莱芜、临沂、日照等地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在加速推进的城镇化过程中,建设与保护、传承的矛盾非常突出,历史文化损坏的现状亟待改善。”刘德龙说。
“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现代、美观、整齐,对传统社区、乡村完全拆除或是进行大面积改造,不仅造成城乡建设‘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更为严重的是使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徐向红表示。
以青州石砌房营造技艺为例,这是青州市井塘古村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它以当地青石为主要材料,利用原始制作工具,与当地环境、雕刻绘画、民俗和风水文化相结合来建造房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通过农村发展规划,井塘人几乎全部搬离古屋,住进山下井塘新村的新瓦房,古老的石砌房营造技艺濒临灭绝。
在山东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许衍刚看来,城市历史文化的破坏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有些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发展”的旗号,以建设的名义损坏文物古迹;二是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启蒙教育,导致人们文化素养不高,把“宝贝”当成“垃圾”,反而去追逐肤浅、流行的东西。
“调研显示,文化自觉意识不够,固然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因素,而对历史文化含义的认知不清,也会导致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和城镇化建设中人文内涵的缺失。”刘德龙表示。
为突破这两个方面的瓶颈,山东省政协十一届八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重视和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建议案》明确指出,历史文化不仅包含文化遗址、建筑、文物等有形遗产,也包含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民风民俗、服饰饮食、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无形遗产。在此基础上,该议案在提高认识、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政策支持等方面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具体建议。
另据了解,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今年4月山东正式启动实施了“乡村记忆工程”,在现有乡村、撤村并社区、城镇三个层面展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在现有乡村层面,拟选定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农村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进行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活态化”的乡村博物馆。在撤村并社区层面,在新建社区划定1000平方米至1500平方米的范围建设社区博物馆,采取多种展览形式,挖掘和丰富村落、社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展示村史、村情。在城镇层面,依托现有村镇整体风貌,选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建筑乃至整条街区、街巷,建设“原生态”的社区博物馆。经过推荐申报和调研论证,目前已初步确定了传统文化乡镇、村落、街区和乡村社区博物馆试点单位共24个。今年8月将完成试点单位挂牌,待试点单位达到规范标准后,“乡村记忆工程”将在全省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