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打造“公益文化大课堂”纪实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三有”和“3+1”让文化生根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打造“公益文化大课堂”纪实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7月6日,为期一周的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文艺骨干培训班在镇南村的文化大院开班,来自横道河子镇乡村的100多名文艺骨干参加了曲艺、乐器、声乐和美术摄影的业务培训,授课老师来自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据牡丹江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佰贵介绍,镇南村有一个已经成立12年的业余艺术团,牡丹江市群艺馆听说后,每月派指导老师到镇南村进行辅导。经过4年的努力,该艺术团已能够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大型赛事,并经常被其他市县邀请去演出,镇南村也因此成为牡丹江市群艺馆的首批文艺辅导基地。

据了解,牡丹江市把打造“公益文化大课堂”作为文化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来抓,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71个,参加培训的学员和基层文化能人4000多人,馆办文化团队114个,参与各类活动的人员达51万人次。

“公益文化大课堂”实行的是普惠制,想学你就来。为了使公益文化活动系统化,牡丹江市群艺馆每年招收两批公益生,一批是年初招收的由600多名中小学生组成的未成年人班;另一批是由1000多人组成的成人班。培训班分上半年班和下半年班,每期又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进入高级课程学习后,考核合格者可作为文化工作者,下基层对文化爱好者进行培训;在基层培训工作考核合格后,再经过群艺馆一个月的文化带头人培训,就可以创办群众团体。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刘伟告诉记者,通过3年时间培养出来的文化带头人,既有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又有群众基础,开展工作更顺畅了。

在牡丹江市群艺馆书画创作班,一位指导老师正在为30多位老年书画爱好者讲授书画创作技巧。课后,这位老师说,他是一名个体户,已经通过了高级班的培训考核,所以可以为学员们上课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组建一支书画队伍,将来参加全国性的群文大赛。

牡丹江市群艺馆舞蹈老师杨淑红在该市聋哑学校辅导时发现陈宇欣是一个好苗子,但由于其家里经济拮据,家长不想让她学舞蹈,经过杨淑红多次沟通,家长终于同意陈宇欣来群艺馆学习。经过3年多的悉心指导,陈宇欣被北京心灵呼唤艺术团破格录取,还参加了《出彩中国人》比赛,目前正在随团出国演出。

为了解决基层缺文化、少能人、组团难、品牌弱等问题,2010年,牡丹江市决定在全市文化最薄弱的村屯和社区成立培训辅导基地,每3年推出一批。首批26个基地的培训辅导工作已于去年结束,目前这些基地已经形成了“一村一品、村屯社区多品”的格局。今年5月,牡丹江市群艺馆又确定了27个培训辅导基地。

近年来,牡丹江市群艺馆“公益文化大课堂”开展了针对包括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等在内的29个专项培训辅导,每个单项培训辅导每年不少于80课时。目前,“公益文化大课堂”正在策划开展为期5年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准备用5年时间把全市876个行政村培训一遍。牡丹江市群艺馆副馆长刘庆祥认为,越往基层培训辅导工作就越薄弱,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也越差,要想真正让群文活动生根结果,就必须大力培养基层文艺爱好者和文化能人。 

  牡丹江市文广新局文化科副科长于志勇介绍,牡丹江市有“万众放歌”“舞动全城”“文化大家园”“走进音乐厅”“明日之星”“情暖桑榆”“百名志愿者下基层”和“公益文化大课堂”八大市级群文品牌,其中“公益文化大课堂”为其他品牌注入了活力和能量,促使其他品牌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活跃。在打造“万众放歌”品牌时,“公益文化大课堂”邀请专业老师分批对294名基层文化能人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该活动的骨干力量;在开展“舞动全城”活动时,“公益文化大课堂”的舞蹈专家先后编排了8套广场舞蹈节目,通过举办全市城乡广场舞和健身舞领军人物培训班,在全市广场和公园推广。

由市县区群艺馆的业务工作人员和文化志愿者组成的“公益文化大课堂”指导老师,每年要经过4次考试、一次考核的过程,并按照年初签订的责任状进行考核,不合格者第二年退回。同时,每周都要进行专业学习,不定期送到哈尔滨、北京和上海等地学习,或邀请业内知名人士来牡丹江进行专业指导。牡丹江市群艺馆对新引进的年轻馆员,不但要本科以上学历,还需试用3年才能进编,不合格的坚决清退。

为保障“公益文化大课堂”品牌的顺利实施,牡丹江市群艺馆实施“馆员必须做到每位要有一个培训班、有一支业余文艺队伍、有一个基层辅导单位”的“三有”责任机制,从而编织起了全市群众文化辅导、培训的立体网络,同时建立起“市群艺馆、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下村下社区包阵地”的“3+1”工作机制,做到一人驻地掌握信息,全体人员集团参与,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阵地的文化需求。为确保“三有”和“3+1”的有效运转,“公益文化大课堂”还建立了“两优”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指导老师优先年终评优、优先进编,极大地调动了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