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非遗”保护和传承

来源: 天津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马竞宇)本市文化领域近日来喜事连连。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继长城之后,天津有了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5月21日,为进一步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本报倾力推出了《探访“国保”感知美丽天津》专栏,收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好评。而记者也在采访中得知,对本报此次专栏报道提供了大力支持的刚刚度过百年华诞的达仁堂制药厂,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今年,恰逢达仁堂建厂100周年。乐氏第12代传人乐达仁先生于1914年在天津创办达仁堂一炮打响。百年来,达仁堂秉承中药制药传统,融南北炮制技术于一家,然制药工艺于顶尖。如今,厂长李燕钰秉持“达仁”文化理念管理企业,坚持做好人,做好药。

采访中,李厂长向记者介绍了已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津门唯一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药品种,填补了本市在养生保健领域的一项空白的中药产品“清宫寿桃丸”。李厂长认为:“每一种中药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每一味药的‘今生’都承载着其经典药方‘前世’之精魂。”清宫寿桃丸原名“蟠桃丸”,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用养生保健医方,被誉为中药的活化石,其“奶润酒煮、九蒸九晒”的独特制药工艺,是前人千百年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其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是中华民族“养生”的代表性产品,也是长期形成的、疗效可靠的、组方配伍严谨的成药,对于当今“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今天的达仁堂,作为清宫寿桃丸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单位,继续秉持“乐善达仁”精神,将“非遗”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与保护的催化剂和保鲜剂,让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鲜活成果。厂长李燕钰始终认为,中药是我国医药文化的瑰宝,复兴中药是中华民族,更是达仁堂这个百年老字号义不容辞的责任。全体达仁堂人立下“百年达仁堂,中药中国梦”的誓愿,让传统中医药更好地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