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建立协调机制为什么是重中之重?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建设惠及13亿人的公共文化,最需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合力,但现实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孤岛运行、资源分散、效能不高。世界银行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中国农村信息化的调研,说目前中国仅是中央政府组织实施的、一竿子插到底的与农村信息化有关的重大项目就涉及了11个部委18个项目。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你说政府不重视,这么多的部门都在做;你说重视,九龙治水,谁也没治好。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本质上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和效能,就是向体制机制创新要生产力。
面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建议通过建立协调机制首先解决两大突出问题。
一是统筹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把工青妇科教系统的设施和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除了文化系统归口管理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外,还有另外一大块:工会系统有工人文化宫,共青团系统有青少年宫,妇联系统有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协系统有科技馆,教育部系统有中小学课外活动基地,总量大约有6700所,比全国县级以上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总和6000多所还多。现在,一方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发达国家平均一两万、两三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我们是平均近50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另一方面,大量的设施和资源又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如果我们通过协调机制把工青妇科教系统的设施和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需要新建一平方米房子,全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就可以增加一倍。把工青妇科教系统的设施和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不是说把它们统统划归文化部管,而是明确它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范围、项目,同时落实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政策,现实的选择是把“免费开放”政策延伸到工青妇科教系统的设施,以小的投入盘活这一大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资源,从服务功能上将它们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是统筹、整合农家书屋和乡村图书馆发展,建设统一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农家书屋是“十一五”实施的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到2012年,全国共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一共花了180多亿元。农家书屋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农民读书看报的基本文化需求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原本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系统。为什么解决同一个问题要建两个体系、花两份成本?追根溯源,是两个系统在顶层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基层已经看到了这种重复建设、资源分散的弊端,在自发地进行整合。比如安徽省的农村公共图书一体化试点,就是以建设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为抓手,以中央财政村级文化专项资金为杠杆,形成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一体化的总分馆体系。再比如苏州吴江地区创造的“四位一体”机制,把基层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和乡村图书馆从组织体制、经费体制、资源体制、人员体制上融为一体,让它变成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我建议,推广安徽、苏州的经验,整合农家书屋和乡村图书馆,把它们纳入一个体系,融为一体,按图书馆的规律加以建设。这件事情同样是不需要新增什么投入,只要统筹协调、消除壁垒、理顺体制,就可以显著提升服务效能,同时也符合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