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建设星罗棋布的公共图书馆网络是广大图书馆人的梦想,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更是众多群文工作者长期努力的目标。然而受场馆布点、人员配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公共文化服务一直很难有效地向基层延伸,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其实,通向梦想的道路并非仅有一条,达成目标的方式也并非只有一种。近年来,广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市纷纷结合本地区位优势和特色,通过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平台、开通流动文化服务、开启数字文化服务,并将各种服务方式有效结合,使均等化的梦想变成现实。
整合资源——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近两年,文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重视,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再只是文化部门孤军奋战,而是更多地被纳入到整个地区公共服务的整体规划中,并且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
过去在广西农村,由于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供给矛盾突出,基层普遍缺乏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农民们只能在简陋的晒谷场舞狮、打球、唱山歌。为破解这一难题,2009年,广西转换思路,改变了各公共服务部门单打独斗的建设模式,从自治区层面上将文化、发改委、财政、体育、卫生等部门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推出了村级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专门成立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并将中心的建设列入各设区市政府绩效考评指标,同时建立了由文化、组织、宣传等13个部门组成的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由文化厅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新建成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有1个文艺舞台、1个篮球场、1栋公共服务综合楼,并建有1支文艺队和1支篮球队的标准配置,群众足不出村就能随时享受各种公共服务。目前,广西已建成407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预计在今年年底将增加到5579个,覆盖全区39%的行政村。随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的建成,农民们有了活动主阵地,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展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貌焕然一新。
拓展方式——开通流动文化服务
为了弥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不足、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匮乏问题,近年来,流动文化服务在各地得到了积极推行,使这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
在山西,每年有72辆流动舞台车载着文艺院团的演员们将好戏送到乡村,200余辆流动图书车满载书香穿行于各个县区;在湖南,由怀化、湘西、永州市群众艺术馆组织的“流动文艺讲师团”坚持每月派业务干部下农村、下社区开展辅导培训,仅去年共举办各类培训236期,上门提供辅导429次。一道道流动的风景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织就了一个更为细密的服务网络。
一些地区还不断探索流动文化资源供需的有效对接,以实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比如,浙江省创新推出了公共文化服务“预约配送”机制,将各类公共文化场地、产品、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服务菜单,根据群众需求将服务产品配送到相应的地区。以杭州为例,自2008年以来,该市已建立了436个基层服务点,实施预约演出近3000场次。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流动文化服务的逐步深入,一些地区的群众已不满足于仅接受和欣赏送来的文化演出,他们参与文艺创作的积极性也被有效带动起来。“文化走亲”“区域联动”等各类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在不同区域间展开,使流动文化服务的流向变得更为多元化。
创新模式——开启数字文化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不断尝试以数字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在网络化、全媒体环境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打破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在空间、时间、人力等方面的限制。
重庆市北碚区针对辖区内阵地服务半径不能有效覆盖的实际情况,全面整合区域内各文化单位数字资源和数字服务,与北大方正阿帕比公司合作研发了可应用于全媒体服务的北碚区“碚壳”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该平台与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对接,还根据各文化单位资源情况构建了多个专有数据库,建立了北碚文化系统的大数据模型。基于这一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当地群众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随时、随地查阅文化信息,实现文化资源在区域内的全面覆盖。
对于广大城镇乡村居民来说,数字文化服务是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最为有效的补充。而对于牧区、山区居民来说,数字文化服务仿佛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对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内蒙古自治区,近800万基层农牧民生活在远离城镇的地方,几乎无法获取网络信息。为保障基层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该区利用互联网、无线WIFI和3G网络技术,在农牧民的定居点附近架起设备,建立了草原上的“数字加油站”,牧民可以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随时随地“无线畅游”,惬意地享受数字文化生活。这项工程自2012年8月实施以来,已在该区7个盟市的14个旗县开展了试点工作,共建设各类数字加油站87个,使10余万农牧民享受到了草原上的数字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