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创建催生西宁文化事业春天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西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西陲安宁”之意,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今有“中国夏都”的美誉,是天南海北的人们神往的地方。近几年,外地游客蜂拥而至,来到青海西宁后他们发现,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这里的蓝天白云、清爽宜人的气候,还有魅力四射的西宁文化。如今,当外地游客漫步在西宁街头时,会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怡然自得的秧歌队、热情奔放的锅庄舞、时尚现代的健身操,还有街头小巷里吹拉弹唱的青海小调、山头上高亢嘹亮的花儿……西宁沈那遗址、青唐城遗址,展示着西宁灿烂的古代文明;唐卡、堆绣、彩陶、皮绣,彰显着西宁悠久的历史传承;青海“花儿”、塔尔寺藏艺三绝、民族歌舞,释放着西宁独有的地域魅力;丁香之城、中心广场、北山美丽园、海湖新区,体现着今天西宁时尚的个性,包容诚信、务实创新,彰显着西宁独特的文化自信。来到西宁,人们无不被这座城市浓郁而独特的文化气质所感染和吸引。这几年,西宁但凡有街头广场的地方,无论春夏秋冬,都会有一队队舞者,他们不分年龄,舞得正酣。但凡有小游园的地方,总会有吹拉弹唱的曲艺队、激情洋溢的票友们,人们从他们热情洋溢、其乐无穷的表情和充满活力的舞姿中,能品味出那份幸福与甜蜜。

这些只是西宁百姓文化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而这一个个场景体现的是西宁的活力、表达的是西宁的文明、彰显的是西宁的魅力。这是西宁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新时期在群众文化工作转型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创出来的西宁文化模式,也是这几年西宁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以及全市文化惠民服务体系创新带来的结果。

发展困惑:挖掘欠发达地区文化富矿

西宁,一座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富集的西部城市。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自汉魏建城以来的2000多年来,先民们就在西宁留下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在历史的更迭中,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宗教文化和多彩时尚的都市文化,共同构成了西宁独具特色、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在肥沃的地域文化土壤滋养下,西宁文化活动呈现出独特的多元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各种节庆文化、广场文化以及季节性群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

然而,在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西宁这个文化富矿区,也面临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困境。西宁是一个西部内陆城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前些年,随着西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问题日渐突出,许多群众文化设施规模偏小、设备简陋、功能不配套。尽管街头随处可见群众文化现象,但是大都是自发凑在一起,缺乏引导。群众文化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不高,缺乏优秀骨干人才,街道乡镇一级群众文化干部不稳定。一些基层对群众文化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公共文化设施和场地经常被挤占,公益性开放度低。尽管2000年以来,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总量快速增长,但是各地承担公益服务的数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机关、团体的文化设施未能充分开放,图书馆联网程度较低,影响了文化资源的充分发挥,共享程度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西宁市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现有的基层文化已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尤其对于西宁这个多民族聚居、经济又欠发达地区来说,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走出多年来形成的束缚,打破制约瓶颈,更是难上加难。 

 西宁特色:打开探索之门的钥匙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厚重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缩影,更是这座城市参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群众文化的深厚基础,也就没有整个城市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力量。文化的发展不仅让市民得到精神享受,更让他们感受到改革的成果,同时文化也为社会和谐进步增添了新的力量,为城市精神的塑造赋予了文化内涵,群众文化在塑造城市精神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013年,西宁市正式取得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西宁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在西宁这样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巨大的潜力。于是,西宁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围绕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以维护社区群众文化权益为主旨,以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为着力点,以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基础,以群众文化为抓手,以发展和规范民间文艺团队、扶持基层文化、加大文化品牌建设为主,以开创空间、创新形式,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为目的,闯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路子来。

自开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西宁市结合加快文化强市战略部署,采取措施,加大投入,确定了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推进提升工程和夯实基础,构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服务,实施“四项”系统工程等主要任务。以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为要求,完善一个网络,建设两个体系,实施三项工程,强化四级基础,开展五项共建,通过“强基础、广覆盖、高效能、出亮点、可持续、成示范”六步走,利用两年时间,根据西宁地域和人口结构特征,以及现阶段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性,探索形成符合西宁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自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西宁市在统筹基层文化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从群众文化需求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免费开放工作。市群艺馆针对特殊人群开展免费培训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填补了对这部分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的空白。派专业干部赴四区三县文化馆举办舞蹈、音乐、曲艺、时装、花儿等各类艺术培训,提高了全市群文干部及社区文化带头人、文艺骨干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不仅提高了面向大众、面向基层文化的服务职能,也为繁荣西宁市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全市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了顺应形势、提升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覆盖面,市群艺馆探索新型服务途径,打造了文化惠民、文化为民的品牌和文化艺术服务类窗口——西宁市文化艺术服务中心。该中心旨在依托本市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有效的统筹整合,为社会各界搭建文化服务平台、策划文化活动、协调和组织演出活动,展现群众文化成果和地方文化特色,方便快捷地为广大市民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切切实实地让老百姓感受到文化惠民、文化便民带来的好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西宁如何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当这个课题摆在西宁市领导班子面前的时候,大家一致想到了西宁的优势文化资源,因为,西宁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只有挖掘西宁市的特色文化,打造西宁市优势文化品牌,才能谈得上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西宁味的文化特色,才能让这个地处西北一隅的城市具有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西宁有着人类生存和文化演变发展的独特环境,有着人类数千年由蒙昧荒蛮到文明进步的渐进轨迹,有着屯垦戍边而来的中原文明和由民族迁徙、商业往来东渐的西域文明的交汇重叠和积淀,有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对峙、碰撞和交融,有着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多元并进、共同发展和相互渗透的影响等。西宁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是丰富多彩的,以多元文化资源为依托,整合文化资源,使西宁文化特色更具魅力和吸引力。所以,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三区”战略和文化品牌战略,以强素质、建机制、构和谐、促发展为核心,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使全市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文环境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奋发有为。在此大好形势下,“百姓大舞台”应运而生。

“百姓大舞台”:风景这边独好

西宁市中心广场“百姓大舞台”前,经常会有一些场景令人难忘:雨天里,有人打着伞,津津有味地看着舞台上的节目;晴天里,人们完全忘记了高原毒辣的太阳……从只有几岁的孩子到80岁高龄老人,从土生土长的西宁人到外地游客;从能充分代表西宁地域文化的曲艺表演到炫动的现代歌舞,从普普通通的群众演员到国内当红的影视明星,无论是艳阳高照的晴天,还是小雨淅淅的阴天,“百姓大舞台”将全市群众文化工作推向一个巅峰——200多场演出,300多万人次参与,咨询报名参加演出的群众几近爆棚,这是西宁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传奇,也是西宁市群众文化将舞台搬到群众中去、将舞台交给群众的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功,更是西宁市“创建文化示范区,共筑活力幸福城”取得的关键突破。

当然,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艰难的抉择,也曾有过彷徨和困惑。据西宁市文广局有关领导介绍,两年前设立“百姓大舞台”时,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年近200场的演出,节目源如何保证?经费从哪里来?有没有观众群体?即使有了节目、有了观众,又如何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将舞台设立在开阔的广场上,安全和秩序又如何保证?一连串的问题,一大堆的质疑声,让所有领导对要不要搞“百姓大舞台”肩负巨大压力。要是不搞,如何迈开新时期群众文化转型期实践的步伐?经过反复论证后,大家一致认为,只要将舞台放到百姓中,通过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百姓评的方式,自然会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

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百姓大舞台”在全市文艺工作者、各类艺术爱好者中引起极大反响。这个平台的出现让他们的激情得到了极好的抒发,才艺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让广大百姓有了零距离接触文化艺术的平台。于是,源源不断的节目来了,一大批草根明星从中脱颖而出。经过“百姓大舞台”的再培养,不但舞台节目越来越丰富,而且档次也越来越高。更令人欣慰的是,百姓演、百姓看的形式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同,每次演出现场秩序井然有序,群众自发维护着秩序。两年来,大舞台培养了一大批稳定的粉丝,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们都将自己的热情毫不吝啬地奉献给了大舞台。

 西宁的“百姓大舞台”位于西宁市中心广场西北角,舞台面积不足300平方米,“炫”不过专业舞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舞台,却让整座城市行动起来、活了起来,全市学校、军营、农村、牧区、企业等各行各业都在为它而动。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依托广场台阶搭建起来的并不够专业的舞台,却在两年多时间里迅速成为西宁民族团结的舞台、青海各民族文化碰撞的舞台、展示西宁文化魅力的舞台、与周边省份文化交流的舞台,以及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舞台、西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展示舞台。

多少年来,西宁的文化一直有些不够自信,但是通过“百姓大舞台”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文化优势,于是,西宁市带着满满的自信,有了“百姓大舞台”走出青海、走到周边省份甚至走向世界的雄心。他们牵头积极与周边省份联系建立“百姓大舞台”地区联盟,加强与外省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引进高端艺术作品和别具地区特色的文艺演出形式,使夏季广场演出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百姓大舞台”的成功,让西宁市群众文化工作找到了一个方向,让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明白了群众真正需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证明,“百姓大舞台”是西宁市以惠民作为文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最好创新;是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是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叫响地方文化品牌的基础,更是西宁市建设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突出重围:西宁文化独开一枝

为了推进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提升和转型,西宁市群艺馆对民间文化协会87支会员团队开展了评星定级工作,评定过程令工作人员感动不已。

刚开始,工作人员觉得这些团队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而且以中老年为主,评定程序中的PPT演示肯定不容乐观,但是结果却大大出乎大家的预料,每个团队所展示的PPT不但内容紧扣主题,图片文字相得益彰,有的还制作了视频片段,颇有几分专业味道。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恰好说明经过近几年的引导和扶持,西宁市群众文化团队水平已经跃上一个很高的层次,同时也能充分说明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热爱和重视程度。这些年来,大量热爱文化活动的市民一直活跃在基层群众中,为丰富西宁市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他们参加各类文艺演出和展览4349场次,参加各艺术门类的培训225场次,参加对外交流展演87场次。在此基础上,市群艺馆对这些团队进行了评星定级,再次提升了他们的演出水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

在这些激情四射的文艺团队的助推下,西宁市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如今,无论是交响乐、歌剧、芭蕾舞一类的“阳春白雪”,还是地方戏曲、曲艺社火、花儿一类的“下里巴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社区艺术节、社区广场舞、企业文化展示月、军营文化节和农民艺术节等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系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专业团体的表演和业余团队的表演此起彼伏、交相呼应。城里的舞台立起来了,村里的戏台搭起来了;专业剧团来了,百姓歌舞队唱起来了;走社区、进乡村、到大院,到处都能听到欢歌笑语,处处有莺歌燕舞。深受百姓喜爱的、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点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西宁百花齐放的文化现象下,我们看到,目前西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覆盖城乡、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紧跟时代的公共文化产品不断在增强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使这座城市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