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新路径
惠州文化惠民卡:弥补公共文化服务网的“均等化漏洞”
在广东省惠州市,低保家庭等困难群体在进行读书看报、观影、欣赏演出等文化消费时,可以凭文化惠民卡获得补贴和优惠。惠州市财政每年向每张卡补贴200元,带动了一批文化商户向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消费折扣,保障了他们的公共文化权益。2013年11月,广东惠州文化惠民卡制度成功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也成为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课题。
近年来,惠州市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核心,尝试推进文化惠民卡制度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以及整体推进文化惠州建设,探索了新的路径、积累了新的经验。
高标准、高规格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惠州市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惠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2010年,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惠州,推进文化惠民”的目标,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保障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规划了推进文化惠州建设的“十大工程”,其中两项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真正科学、审慎地把文化建设置于决策位置,翻开了惠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篇章。
2011年,广东省将惠州作为全省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市。惠州市制定了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及12个专题实施细则,具体落实改革建设任务及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将公共文化体育专题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盘棋”的思想。抓住这一契机,惠州市文化行政部门提出从17个方面入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为惠州文化建设找到了新的突破口。2012年至2014年,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实施项目共计372项,其中公共文化占45项,约占总项目数的12.1%。
据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川山介绍,惠州高标准、高规格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所有建设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及省级标准。一方面,以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要为切入点狠抓文化民生,确保群众在文化服务上的“底线均等”;另一方面,精心设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改进公共文化服务运转的方式、手段,对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做到不缺项、不漏项,并结合惠州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增加新项目。此外,还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任务纳入县(区)党政正职的科学发展考核指标,倒逼具体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资金落实。
惠州市下辖7个县(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是广东省改革开放发展不平衡的生动缩影,也是广东省文化建设差异性的真实写照。为此,惠州市文化部门统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7个县(区),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内容,认真做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作,并针对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同群体差距,在内容设计上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切实促进地区间、城乡间、不同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经过3年的努力,惠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质的突破,各级任务全面完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格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初步建立。
以文化惠民卡
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底线均等”
惠州市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不仅严格做好国家和省的“规定动作”,还充分发挥广东省赋予的改革试点责任,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创新开展了多项“自选动作”,文化惠民卡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文化惠民卡制度主要面向重点优抚对象、低保家庭、五保供养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等基层困难群体及符合条件的在惠务工人员发放,由惠州市财政每年向每张卡提供200元文化消费补贴。持卡人在看电影、看电视(支付有线电视费)、看书(购书)、看报(订报)、看演出等文化消费活动中,可享受相关优惠。
罗川山说,文化惠民卡制度的出台,源于惠州文化工作者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群体之间经济条件等方面差异,人们享受到的文化权益和文化普惠也不一样。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群体、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成为“文化贫困”群体,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缺席,严重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均等”与“群体均等”,不符合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惠州市创新推出了文化惠民卡制度,弥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群体“均等化漏洞”。
2013年初,惠州文化惠民卡制度先行在惠州城区、仲恺区试点推行,市财政投入600万元,发卡2.75万张,带动了社会文化企业约600万元文化消费优惠资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9月26日,广东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惠州召开,与会代表对惠州的这一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高孟彬介绍,今年底,文化惠民卡项目将在全市7个县(区)全面推开,市、县(区)财政将投入约3000万元,发卡约15万张,受益关联人口将达70万人。根据规划,惠州将通过两年的努力,把文化惠民卡制度创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文化惠民服务品牌。
多功能平台 保障群众公共文化权益
惠州文化惠民卡不仅仅是一张卡,而是一个整合公共文化社会资源的服务平台。罗川山说,惠州文化惠民卡是保障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权益的平台,也是特殊群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优惠平台。在政府财政扶持资金的带动下,一些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当持卡人在这些企业进行文化消费时,可以享受5折至85折不等的优惠。因此,虽然财政每年为每张卡提供的扶持资金只有200元,但该卡为持卡人带来的实惠却远不止200元。
同时,这张卡还具有身份识别的功能。罗川山说,起初文化部门还有顾虑,担心持卡人会受到社会“歧视”,没想到在试点中受益的群众反而把持卡参与文化消费作为自己拥有文化权益的自豪与幸运。
罗川山还表示,文化惠民卡成为党委重视、政府统筹、各部门协作联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平台,从组织运作上改变了过去文化部门大包大揽的方式。惠州市文化惠民卡制度由惠州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除文化部门外,还涉及发改、财政、民政、人社、教育、工会、流动人口等多个部门,以及各县(区)、银行、企业,形成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底线均等”的管理服务合力,真正将文化惠民卡制度变成了政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有关负责人在听取了惠州市关于文化惠民卡制度的介绍后认为,文化惠民卡实际上打通了公共文化与文化市场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市场文化资源如何为公共文化所用,一直是文化部门努力思考的问题。而文化惠民卡让基层群众用现金支付的方式获取市场提供的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公共服务,从而构建起文化资源整合的平台,在公共文化和文化市场之间搭建桥梁,对探索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方面具有示范性。
高孟彬说,惠州正在利用文化惠民卡构建公共文化信息供需交流平台。通过搭建文化惠民卡信息服务网络,各种文化活动信息一目了然,持卡人可以在网上选择需要的文化消费和想参加的文化活动,并持卡享受优惠。文化部门还准备向数字影院采购一些电影专场,供给困难群体,持卡人可以免费观看正在上演的热门大片,扩大消费内容和拉齐文化消费的“时间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