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11月2日,在湖南长沙,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和理论家、艺术家汇聚一堂,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刺绣文化保护研讨会。在与多位非遗传承人和专家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近几年由于社会对非遗的重视以及自身传承和发展的需要,非遗传承人进入高等院校进修学习已成为一种新风尚,这其中,从事手工技艺者数量尤为众多。
从个人角度来说,他们回炉深造、提升技艺无可厚非,但也有一些老艺人和非遗专家对这种热潮表示担忧——艺术可以跨界,但跨了之后还回不回得来?经历了专业院校的重塑和“提升”,非遗还能不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各方观点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为一纸证书遗落传统得不偿失
历史上,非遗一直依托民间的“草根”系统来传承延续,如果现在强行用“精英”系统的理念进行灌输,其原生性当然会受到影响。进修可以参加,培训也可以举办,但要有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和民间体系特点的老师来教授。例如剪纸,可以介绍中国各地30种不同的窗花剪法,但绝不能以学院派的标准去改造它,要让非遗传承人知道,非遗的意义不完全在于剪得漂亮不漂亮,而是在于是否保护好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基因。我们不能将非遗传承人等同于普通的文化人、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以外的其他从业者,可以提取非遗中的元素来尽情进行艺术创造,但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就是保护传统,他本身就是一座活态的非遗博物馆,不能够随便被改造。假如为了得到一纸证书,而遗落了宝贵的传统,那就得不偿失了。
苗炜(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进修无罪,守“土”有责
说到进修热,确实有人奔着拿文凭、评职称去进修,但也有不少人是真心想来充电,尤其是在理论方面的充实提升。我与其他5位来自不同技艺门类的非遗传承人,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传统手工技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都觉得获益匪浅。学校对我们首批学员非常重视,为我们各自聘请了专业领域的导师,还根据我们需求为我们加课。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创作理念和理论方法,重新认识了自己从事艺术工作的珍贵价值,如果能够活学活用,反哺到实践中,并对实践经验加以理论性的总结,对今后的传承会有极大的积极作用。这也要归功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严谨的治学理念以及切切实实为传承中华文化所做的积极探索。
我认为,进修还是有必要的,只是采取何种方式方法的问题。无论如何,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技艺不能丢,中国传统艺术的本体不能丢。当然,有时这也跟学员本身的理念和定力有很大关系,传统根基深厚的非遗传承人一般都能够在把握艺术本体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但功力浅、底子薄的非遗传承人可能就容易陷入迷茫,所以更需要学校在理论和理念上进行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