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探索完善文艺惠民演出低价票补贴长效机制,让更多低收入者有机会走进剧场。在实践中,如何把政府资金用在刀刃上?惠及广大百姓的低价票补贴,如何把好事办好?政府补贴低价票——
北京市的49家剧场,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规定在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普及高雅艺术为主题的商业性演出场次中,必须留出10%的低价票区域,每多售出1张低价票补贴100元。这是北京市低价票补贴制度的主要内容,其实施效果如何?怎样用政府有形的手牵动市场无形的手,让北京演出市场更健康?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文化局、相关院团和剧院的负责人。
惠及36万人次观众
“只花了100元,我们就在天桥剧场看到了北京曲剧团演出的老舍名作《四世同堂》。”观众陈文杰夫妇告诉记者。事实上,像陈文杰夫妇一样,近两年来受益于北京市实施的文艺惠民演出低价票补贴制度,已经有36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剧院。
“北京市文化局于2012年启动低价票补贴试点,目前凡在京注册、取得营业性演出资质的500座至3000座剧场,或在符合条件剧场演出的艺术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无论本地外地,都可申请低价票补贴。”据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介绍,两年多来低价票补贴试点单位从最初的15个剧场,已拓展到全市49家剧场,涵盖包括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等在内的各级各类剧场。
“北京市低价票补贴政策实施以来,100元以下低价票设置数量比补贴前翻了一番,剧场上座率明显提高。”陈冬评价,可以说低价票补贴政策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低收入者有机会走进剧场。
让买票看剧成消费习惯
北京曲剧团团长孙东兴告诉记者,建团30周年纪念时,他们在有1200个座位的天桥剧场连演了10场老舍先生的四个经典剧目,每场都有20%的低价票,2000多张低价票在演出前一个月就已售罄。通过这10场演出,北京曲剧团的会员又增加了1000多人,让买票看剧成了消费习惯,为院团未来的发展拓展观众群。
“政府补贴低价票,是对改制的演艺院体也是有力的支持,同时还培育了市场,使剧场、演出团体、观众三方受益”。中山音乐堂总经理徐坚介绍,参加惠民低价票补贴的演出,中山音乐堂每场都有420张票的价位在100元以下,如果没参加惠民低价票补贴,那只有140张票在100元以下。
“不能以简单的行政手段去干预市场,而要通过创新,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去引导市场,让有形的手牵动无形的手,既符合艺术规律也要符合市场规律。”陈冬坦言,政府采取补贴低价票的方法,“兜底”最低端的消费、保障群众的基本文艺鉴赏权。“既满足了低收入消费者的需求,也平抑了市场票价,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