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决赛现场,孩子们在用曲艺和舞蹈的形式展示她们热爱的乡音。
本报讯 (记者洪伟成 实习生黄思宇)“十年前我们参加普通话比赛,十年后我们参加上海话比赛。”市民黄有行老人的一句感慨道出了上海方言的时代变迁。近日,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在上海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剧场落下了帷幕。在方言消亡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下,一场在全市范围推广沪语的市民大赛,让我们看到了新老上海人对沪语的热爱。
地铁哥李斌闲话上海地铁“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引发全场爆笑不断;外来媳妇组合用自创沪语歌《上海故事》,细数身在国际大都市的温馨;上海爷叔徐明江追忆姆妈带观众感受“孝道延续”,让人潸然泪下……历经三场决赛的激烈角逐,比赛最终决出百名“沪语达人”。
由长宁区承办的沪语大赛于3月23日正式启动,赛程分为街道初赛、区县复赛、全市决赛,作品内容原创性强、贴近生活,从5岁的宝宝到87岁的老伯共3万余名市民报名参赛,年龄最长的参赛者徐国华曾是上海滩风云人物黄金荣的家厨。“我当年在‘大世界’老板黄金荣家烧饭,偷眼‘看白戏’的岁月让我爱上了沪剧和沪语。”
为鼓励更多外来人员参赛,本次大赛规定每个分赛区须预留新上海人的晋级名额。外来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普陀区进入复赛的18组节目中有6组来自五湖四海。“我区新上海人沪语水平相当高,几乎与老上海人不相上下。”普陀区桃浦文化馆副馆长侯永华说。静安区则针对本区外来白领多的现状,举办“白领沪语大赛”“新上海市民综艺大赛”,在外来白领中推广沪语。 上海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上海本土出生的中小学生只有60%左右会说上海话。因此,赛事规定“每个分赛区需推荐一名18岁以下青少年参加决赛”。让人欣慰的是,赛事涌现出不少少儿沪语高手。徐汇区决赛选手连彬尧年仅9岁,受外公爱听沪剧的影响,曾以字正腔圆的上海说唱荣获首届和第二届上海少儿曲艺大赛金奖和一等奖,被誉为上海说唱的接班人。黄浦区6岁选手乐云天,在妈妈教导下不到两岁就能背诵数十首沪语儿歌,这次成功闯入决赛。决赛评委、上海大学语言学家钱乃荣说,一个孩子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段是在7岁前,即使是外来人员的子女,在上海话的环境里不用一个月,就可以把上海话基本说好,沪语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在比赛现场,我们经常目睹一拨拨年轻观众拿着笔一边看一边记,后来一问才知,大多是专程到赛场来提升沪语的。”上海市群艺馆活动部主任吴榕美说。由上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派出的葛明铭、陈勤建、马莉莉等文艺界人士组成的专家评委团,以纠正、指导的方式进行点评,使赛场变身沪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