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软实力”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丁欣翟存波通讯员邓恢余舟)“现在的文化活动多得很,出门没几步就能看到表演”、“我是广场舞队的,老伴是书法队的,孙子是网球队的,你看我家算不算文化家庭,哈哈”。11月初,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参与京山县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课题组在县城随访,市民真心称赞。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京山县,是湖北省首批10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近年来,县政府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发展文化事业,基础硬件更加扎实、服务软件更加优化、文化产品更接地气,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普惠共享”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县长周志红表示,将逐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让百姓共赏文化大戏。

搭台唱戏,恭候主角出场。全县25个专业协会驻台献艺,260个民间文艺团队走街串巷,100多名乡土人才“自立门户”,300多名文化志愿者口耳相授,共演京山文化大戏。今年,县里召集各路“好汉”6万多人,成立文艺联盟,按计划、分门类开展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

“每月有活动,季度有高潮,全年不间断”。县文体新局局长严泽波介绍,全县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60多场。社区文化节已连续举办14届。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等年年上演。广场舞大赛历时5年,今年县里率队参加全省首届广场舞比赛,喜拔头筹。展示地方风土人情的文艺节目《家在京山》14日在省剧院开演,近期正在全县巡演。电影、图书、展览,文化“百花”送进百姓家门。

文化品牌飘香全国。网球特色城市每年举办国际国内网球赛事20多场。绿林好汉故里入围“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年接待游客556万人次。观鸟之乡每年吸引30多个城市的环保人士参观。以文化巨匠命名的绀弩文学奖,激活本土文化创作。“山歌之乡”绿林、“唢呐之乡”孙桥、“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钱场,乡镇“名片”也渐聚人气。

目前,城区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文化服务,乡镇也可实现30分钟文化圈。县博物馆成为全省县级博物馆老馆改造示范馆,县文化馆、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14个镇文体站中6个被评为省级1类。高标准建成44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407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21个农家书屋、100多家偏远山区数字农家书屋。

“文化服务要惠民于实,讲实在合实际,才能避免‘红极一时’。”县委书记胡小国认为,要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县里探索共享党务、文化、医疗等资源,实现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与农家超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对接,建设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县城,总投资10亿元、占地600亩的文体中心正在规划设计,明年初可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