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美术馆填补空白 续写未来

来源: 大连日报

今年9月,大连艺术展览馆经市编办正式批准并下发文件核准,正式变更名为大连美术馆。

呼吁建一座美术馆,曾是大连三代美术工作者的梦想。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一次不是建起崭新而堂皇的新馆,而是将一座始建于1902年的建筑更换了门前的挂牌和标志,将原来的差额拨款改变为全额拨款,但背后,顺势的其实是一个已经来临的美术馆时代。

11月14日下午,由大连美术馆、本报文化专刊部主办的“大连美术馆——城市文化新坐标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美术馆举办,邀请了张家瑞、张本义、玉锡珏、谷钢、高志华、晁德仁、素素、杨道立、石峰、常庆利、项诚学、王大斌、姜振庆、李元(排名不分主次)等14位大连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了研讨会,并向他们颁发了首批“大连美术馆艺术顾问”证书。

填补了大连美术的空白

著名版画家、大连美协名誉主席张家瑞感慨地说:其实从上个世纪80年代,大连的美术工作者就呼吁大连应该有一座美术馆,当时的心情很急。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也许时机不到,毕竟当时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

曾任大连美协主席的高志华说起了因大连没有美术馆在文化交流时遇到的尴尬事:有一年英国的哥拉斯哥市的议长到大连访问,想到大连的美术馆参观。由于大连没有一座美术馆,时任市美协秘书长的高志华只好拢了大连画家的一批作品,借中山区的一个画廊展出。第二年,议长再次来到大连时又提出看画展,高志华无奈再次领议长来到画廊。议长奇怪地问高志华,为什么还是去年的地方。当得知大连还没有美术馆时,议长惊讶之余告诉高志华,他们的城市有4座美术馆。

博物馆、剧院、美术馆、图书馆是一座现代化城市必须具备的四大功能。而大连缺少美术馆成为大连美术工作者的心头之痛,甚至吴冠中、陈逸飞等著名画家也曾经为大连的同道摇旗呼吁。

大连美术史亟待抢救

在去年上任的大连美术馆馆长王嵬看来,现在全国已经进入到一个美术馆的时代。以往美术馆被大家误认为只是一个展览馆的观念已经翻页。“从展览馆到美术馆的转身,也意味着功能的提升,从过去以展览为主到集收藏、保存、展示、研究和交流为一体的学术机构,它与博物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体系,同时美术馆也是美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美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写一本大连美术编年史成为王嵬心头之急,而他这个话题一开头就立刻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国家一级导演、作家杨道立充满情感地回忆起大连美术给予她的艺术营养,特别是当年大连工业版画给她的青春岁月留下了难忘的熏陶。她认为大连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地缘环境,留下了一批过路的艺术家身影以及吸引了一批艺术家的扎根,使大连美术史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曾留下过无法略过的一笔。

国家一级画家、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玉锡珏认为,大连美术真正缺少的是文字上的梳理和整理。现在,一些老画家已经离世,如果不进行抢救性发掘,再过二三十年,那些宝贵的文献性的资料就会散佚,这既是对艺术家本身的不尊重,更是对城市文化的不负责任。

要作出亮点、特点、地域特色

作为一个百年建筑,大连美术馆内设3个展室和1个陈列室,对一个人口近700万的城市而言,它的物理当量仍显不足。对此王嵬的看法是,拥有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美术馆应该是大连美术工作者共同的梦想,但不能一味地等,不妨把这个馆作为起步,当成一粒种子,让大连美术馆有个成长的过程。

学者张本义认为馆的大小不是问题,小馆仍然可以作出大馆做不到的事情。在国外的很多城市,除了大的美术馆,很多小而精,小而专的美术馆同样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作家素素说,她在游历台湾美术馆时,有一幅画面给她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影像:美术馆的墙上只挂了几幅莫奈的作品,但观众云集,还有孩子们坐在地上,静静地聆听老师的介绍,体会艺术的魅力。

与会者认为大连美术馆是大连新的文化坐标。对一个城市而言,文化存量很重要,文化的增量同样重要。大连美术馆对内是一个大连美术工作者展示的平台,对外就是城市交流的窗口,所以一定要作出亮点、作出特点,作出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