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银行之声”惠民演出年活动纪实

来源: 中国文化报

10月的甘肃兰州,浓浓的秋色给穿城而过的黄河披上了金色的霞彩,2014年“兰州银行之声”惠民演出年活动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展开,艺术浪花的旋红流绿吟唱着一曲曲陇原艺术之花的颂歌,百花争艳的金城舞台上不断舞动着时代的韵律。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引领下,甘肃广大文艺工作者正以饱含激情的演出在践行文艺为人民的承诺。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甘肃演艺集团董事长朱玉兰介绍,近年来,受艺术人才匮乏、演出成本逐年增加、艺术创作经费短缺等因素的影响,艺术院团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挑战。演出是艺术院团的中心任务,是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体现,是艺术院团的价值所在。为了更好地发挥艺术院团应有的作用,甘肃演艺集团想方设法、开拓创新,积极寻求社会力量共同开展演出活动。成立于2012年的甘肃演艺集团在今年6月26日与兰州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兰州银行之声”惠民演出年活动,整合资源优势,为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甘肃戏剧大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甘肃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孙伟说:“甘肃近年来创作了不少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市场性的佳作。这些舞台艺术精品都是在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紧紧把握时代脉搏、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情讴歌时代精神、传递真善美和正能量的好作品。这次活动就是甘肃文化工作者具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把优秀的文艺作品奉献给人民,树立文艺清风的具体举措。”

这次银艺合作的“兰州银行之声”惠民演出年活动,从2014年7月5日首演到2015年1月13日结束,历时7个月。在192天时间里,甘肃演艺集团下属的甘肃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省歌剧院、省陇剧院、省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省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省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8家省直文艺院团,将甘肃近20年来在全国和省内获奖的优秀精品剧(节)目55台共126场演出奉献给兰州人民。此外,白俄罗斯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也应邀加盟参加。

惠民演出年活动剧种齐全、剧目丰富。其中既有广受西北民众喜爱的地方戏曲秦腔、陇剧,还有京剧、话剧、歌剧、舞剧、曲艺、杂技、音乐会等多个艺术门类。演出剧目体现了传统、改编、新编相结合的模式,既能让观众饱览当前甘肃舞台艺术的一线精品,也能让老戏迷过足戏瘾。有着“二十世纪华人舞剧经典”之称的舞剧《丝路花雨》,也积极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作品陇剧《官鹅情歌》、《苦乐村官》、《西狭长歌》,京剧《丝路花雨》,话剧《天下第一桥》等精品力作也悉数亮相。

一些演出单位还把最新创作的艺术作品拿出来让百姓检验,并认真听取观众的反馈意见。如甘肃省歌剧院创作的大型歌剧《貂蝉》,汇集了编剧黄维若、导演胡宗琪、作曲崔炳元、主演曲丹等国内艺术界的佼佼者;甘肃省最早转企改制、并在市场运作方面颇有成效的甘肃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则不失时机地推出新编大型杂技剧《后羿与嫦娥》;京剧《四郎探母》、《金玉奴》、《望江亭》、《连环套》、《白蛇传》、《杨门女将》等大戏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宁夏、青海等地的流派名家,尽情展示了国粹风采。甘肃戏剧界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边肖、雷通霞、马少敏、朱衡、佟红梅、苏凤丽悉数登台,一展风姿;一级演员张虹、窦凤霞、孟庆波等也纷纷展示看家好戏。

朱玉兰说:“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为人民服务,脱离人民群众的文艺作品都只是昙花一现,没有生命力。”这次兰州银行投入700万元与演艺集团合作开展惠民演出年活动,就是为了体现舞台表演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同时充分调动各院团演出的积极性,鼓励创新演出模式,开拓演出市场,促进各类剧(节)目创作、生产、演出、创收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