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掠影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着力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陈丽媛

根据文化部要求,今年10月,山东省文化、财政部门组成督查组,对本省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和首批示范区后续建设进行督查,涉及济宁、淄博、烟台、青岛四市。本报记者随督查组赴各地调查,并对相关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了采访。

济宁

让百姓看戏有阵地

济宁,素有“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美誉,文化底蕴厚重。1991年,当地举办首届农民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20余年。2012年,在原有的农民文化节、“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基础上,济宁启动实施“政府搭台,百姓看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工程核心是在基层广泛建设“百姓大舞台”,为民众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组建群文队伍,再由文化部门培训文艺骨干,最终打造有舞台、有演出的惠民新景观。2013年,该工程获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济宁市文广新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当地共建设“百姓大舞台”5425处,覆盖率达89.77%;注册登记群众文化团队6067支、共计19.8万人;累计开展培训班343期,全市8支专业文艺院团累计演出3400余场,全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4万余场。2013年,济宁市社情民意调查文化满意度居全省第二,2014年上半年更是跃居全省第一。

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长征向记者介绍了当地的主要做法。为保证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开展,济宁在2013年、2014年连续将其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当地更是提出了具体目标:“提升大舞台档次和规模,新增队伍1000支,全市组织各类演出比赛汇演2万场以上。”同时,济宁完善经费投入:2013年,当地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充实完善乡镇和村级“百姓大舞台”建设;今年起,当地财政每年将列支50万元,用于专业(群众)文艺创作和业余群众文化团队扶持。此外,济宁还通过“细化任务目标,完善规章制度,定期督导”“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和宣传制度”“积极调研,因势利导,出台《济宁市业余群众队伍登记管理办法》和《文明公约》”“注重结合,带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级推广,创新活动形式,打造县市区特色品牌”等举措,实现了百姓看戏有阵地、参与有场所的目标。

淄博

协管员为基层文化添活力

“淄博市张店区文化协管员”正在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近年来,张店区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协管员的带头作用,打造了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了张店的精气神。

2011年起,张店区探索成立了大学生文化协管员队伍,面向全国知名艺术院校公开招聘了30名大学生担任文化协管员。成立以来,这些文化协管员在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辅导基层文艺团体、提升群众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张店区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线力量。同样在2011年,张店区开始拓展培养渠道,建立“双百志愿者”队伍。目前,当地已建立了100人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志愿者队伍和100人的文化活动志愿者队伍。张店区文化出版局局长李颖说,“双百志愿者”在基层文化工作中当好“三员”(调研员、辅导员、宣传员),拓展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记者了解到,从2013年开始,张店将利用3年时间实现“百名协管员进农村”“百名协管员进社区”。李颖介绍,这200名大学生文化协管员将根据全区各镇(街道)的村(居)比例,按照“镇(街道)统一管理、村(居)各自使用”的原则,充实到各村(居)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从而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大学生文化协管员村(居)全覆盖。

山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刘显世认为,文化协管员丰富了张店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解决了过去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