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活动的第一场展演以八音器乐和琼剧为主题,在海南大学思源学堂举行。报告厅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海南大学学生和海口市民共聚一堂,欣赏海口市灵山镇民间八音传习所、海口市灵山镇中心小学少年宫八音班、“乐来乐好”八音民乐队和海口市琼剧团带来的《闹军坡》、《送新娘》、《红花遍地开》等海南八音曲目和《惜情》等琼剧剧目,领略水袖和把子等琼剧表演技巧。
让非遗项目和民间艺术走进高校并非首创,但是海南大学此次将民间艺术展示、普及和点评融为一台尚属首例。从学术的角度对非遗项目和民间艺术进行解读,有利于高校学子们更深层面了解这些非遗艺术的魅力和渊源,对今后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 本报记者 陈蔚林
连日来,海南大学校园里不时传出阵阵悠扬的鼻箫声、唢呐声、锣鼓声,为这座有着数十年历史的校园又添几分艺术气韵。
这股学习海南八音、琼剧、黎族歌舞等海南民间艺术的风潮,源自于11月22日——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活动。海南八音、琼剧、疍家调、黎族歌舞和服饰、临高哩哩美和人偶戏、儋州三宝等海南民间艺术将逐一走进海南大学,让更多人了解海南本土文化,熟悉其中艺术精髓。
琼古遗韵寓教于乐
一边是海口市灵山镇民间八音传习所的艺人在演奏乐曲,一边是受邀前来的两名专家围坐与观众探讨海南八音的理论内容。此次“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活动呈现出独特的表现方式——参与者既能欣赏节目,又能学习理论,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为了避免把活动办成单一的理论课堂或文艺展演,我们早在一年前就开始筹备。”活动总导演、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李群山记得,去年底,在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巨斌的倡议和发起之下,学院成立了以“琼古遗韵”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题活动筹备组,力争把此事做好做精。
很快,张巨斌带领师生将现存于海南的12项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出了条目,分别对应成立了12个课题组,并将其申请作为海南大学中西部项目。课题组计划,通过田野调查进一步挖掘、整理海南艺术类非遗项目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现状等。同时,还要以“文化海南、艺术海南”为主题开展15期“琼古遗韵”大讲堂,邀请国内外海南文化艺术方面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广大市民和师生传播海南传统文化。
“从暑假开始,各个课题组就深入到各个市县、黎村苗寨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尽可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传承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调研过程中,李群山所在的“临高哩哩美”调研组发现,即使是同样的哩哩美渔歌,在不同年龄层次渔人演绎下也有不同的风格,青年渔人甚至编写了普通话版渔歌以供广泛传播,足见民间艺术在民间的发展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