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非遗保护:集中力量办实事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11月17日,黑龙江省宁安市非遗中心展厅里迎来了近百人的旅游团,这些包括韩国、日本、俄罗斯在内的游客流连于宁安的剪纸、满绣、彩灯等非遗展品前,被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所吸引。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1月至今,非遗展厅已经接待了5万多中外游客,仅9月份举办的宁安市文化遗产展示周的5天时间就有万余人参观展览。宁安市文广新局局长刘伟表示,宁安近年来在非遗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一方面一批颇具特色的非遗产品获得保护,另一方面也让群众逐渐认识和了解了非遗,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建设中来。

以人为本,扶持非遗承传人

宁安的非遗工作起步较晚,曾经相对落后于众多的发达地区。自2006年开始,宁安开始利用“满族发祥地、肃慎部落、东三省最集中的满族聚居区”等有利条件,落实机构、聘请专家、抽调队伍,开展了全市地毯式大普查。文化站站长从老百姓中排查,分类、建档,锁定传承人,开始对宁安非遗资源的梳理与保护,并将大力扶持确定的非遗承传人作为此项工作的抓手,推动当地的非遗工作。经过努力,宁安的省级非遗项目达到20项,成为黑龙江县级行政单位之首。

宁安市满绣坊民间工艺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目前有800多名职工。公司负责人贾秀兰开朗爽直,提起非遗保护滔滔不绝:满绣是宁安的特色,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展出后受到市场热捧,每年对外出口近百万元。自2012年参加牡丹江文博会被市里发现后,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自从满绣成为非遗项目后,文化部门特别支持,公司遇到困难,文广新局帮着找地点、注入扶持资金,联络销售市场,搭建营销推广平台,协助满绣走出去,开发更广阔的市场。目前公司组织下岗职工免费培训,每年培养成熟绣工200多人,缓解了当地的就业问题。

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实事

宁安有位已经过世的满族老人傅英仁,他是集民间文学、民间神话、民间舞蹈、民间歌曲于一体的大家。通过傅英仁的努力,使很多满族非遗项目整理保留了下来,如灯彩、纸扎、满绣、剪纸、舞蹈、祭祀等。宁安文化馆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挖掘整理过民间文化,保留下一批原始档案,这些档案为后来的宁安非遗项目的申报打下深厚基础。非遗人员根据原始档案结合乡镇文化站提供的线索,进行逐项调查。“实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一个民间文学、民间文艺的抢救、挖掘和整理过程。”宁安非遗保护中心谢景田认为,“安宁的非遗保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确立具有宁安特色的非遗保护重点项目。”

满族萨满家祭是宁安非遗保护的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传统祭祀时进行的一种仪式。在宁安,参与此项活动的就有400多人。宁安市有近30个满族家族仍保留了祭祀活动,而萨满舞鹰神祭在牡丹江镜泊湖常年驻场演出,这让很多人了解了满族文化和历史。为此,宁安还印制了《满族萨满神话》、《满族萨满故事》等多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