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城乡
跳广场舞、锻炼身体、打篮球、看报读书……每当夜幕降临,在含山县褒禅山经济园区小冯村,农民文化乐园就开始热闹起来。村民们说,以前想开展活动但是场地简陋,自从有了文化乐园,条件大为改善。喝酒的少了,健身的多了;打麻将的少了,学跳舞的多了;吵架的少了,学习的多了,文化乐园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2013年6月,我省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以农民文化乐园为主要载体,在文化设施最薄弱的村级、经济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率先展开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探索,努力为国家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提供生动样本。
农民文化乐园在功能定位上实施“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标准化配备——综合文体广场,讲堂和礼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村史村情墙、乡风民俗墙、崇德尚贤墙和美好家园墙。
“能像城里人一样散步、跳舞、看书、看戏、看电影、听讲座,这不就是建在农村的城市公园吗? ”看着村里依托“周家老屋”翻新建起的农民文化乐园,金寨县南溪镇门前村的周世铸老人笑呵呵地说。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强省的鲜明价值取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需编织一张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现代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一个个文化阵地在城乡拔地而起、免费开放,给广大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放眼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覆盖。我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方向,加快建设省级滨湖文化艺术中心,推进市级“三馆一院”、县级“两馆一场”达标升级,依托乡镇文化站打造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0个试点农民文化乐园建成,40个基本建成,明年起美好乡村中心村逐步推广建设农民文化乐园。
示范区创建让文化阵地接地气有活力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2011年6月,马鞍山市跻身第一批示范区。创建2年后,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广场……该市形成了以大型文化设施为点,城市广场、游园为线,15分钟路程为半径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圈,完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庄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让当地百姓乐享公共文化服务“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