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着力构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来源: 中国文化报

12月4日,作为浙江省嘉兴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首个试点县,海盐召开了全县文化馆总分馆成立大会,会上全县9个镇(街道)文化站的站长领取了标有嘉兴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统一标识的金色牌匾。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经过近一年的基础准备,嘉兴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正式从理论研究层面转向了实践操作层面,标志着嘉兴市文化馆总分馆制落地实施。

从这一天起,海盐县的镇(街道)文化站将成为海盐县文化馆分馆,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将作为支馆运行。如果说名称上的变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那么在嘉兴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云飞看来,嘉兴探索建设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对基层而言将实现“六个转变”:文化产品由单一向多样转变,文化服务由低端向优质转变,文化人员由草根向专业转变,文化供给由随意向标准转变,文化活动由自主向联动转变,文化资源由“孤岛”向体系转变。

具有嘉兴特色的总分馆架构

近几年来,嘉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市、县两级文化馆8个,平均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均达到部颁一级标准。此外,嘉兴市还不断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公共财政投入,全市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平均面积达1681平方米,是全国乡镇文化站平均面积的3倍,其中拥有特级文化站11个、一级文化站25个。

为在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设施的同时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实现基层文化馆(站)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嘉兴经过充分的实地调研、请专家进行系统的论证并开展了扎实的制度设计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嘉兴特色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基本架构。这一体系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县(市、区)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为支馆,形成“人员互通、设施成网、资源共享、服务联动”的服务体系。在“大嘉兴”范围内,以嘉兴市文化馆为中心馆,统筹协调全市总分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并体现为“统一网点布局、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数字服务、统一效能评估、统一下派上挂”的特点。

为确保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成功落地,嘉兴在海盐县进行率先试点,目前海盐县政府已下发了《海盐县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实施意见》,其中该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海盐县文化馆总分馆运行考核办法》、《海盐县文化馆总分馆专业技术人员带头人评比办法》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性文件。

充分发挥了“人”的力量

“探索实施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我们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充分发挥了‘人’的力量。文化馆的服务阵地通常不仅仅局限于设施之中,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的核心在于基层的专职文化人员,因此文化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海盐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刘支群说,“我们探索实施的‘两员’建设,不仅提升了基层文化人才的专业性,同时也促进了基层文化管理的专业化。”

近年来,嘉兴市在不断推进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中,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创新取得了一批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成果,其中包括村级文化中心(室)专职文化管理员制度、镇(街道)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编制量化制度、文化员下派制度等,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3年,嘉兴市文化、编办、人事、财政四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两员”建设,即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以上享受政府补贴的专职文化管理员,各县(市、区)文化馆向各镇(街道)文化站下派文化员,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工作力量。

以海盐县为例,自2010年该县探索实施文化下派员制度以来,当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数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平均每镇(街道)每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场次从2场,提高到2013年的4.6场以上;文艺培训从不到4次,增长到2013年的20次;讲座展览从2次,提高到2013年的21次。同时在文化下派员与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的相互配合下,该县2013年有20多个村开展了村级自办演出。

今年29岁的颜云翔是海盐澉浦镇招聘的首批文化下派员,在他看来:“实行总分馆服务体系后工作目标和任务更为明确了,镇分馆成立了文化艺术培训、表演艺术指导、视觉艺术指导、文学理论信息4个职能部室,这样一来各村的文化管理员也可以按照各自的特长在相关的职能部室挑起大梁。”

截至今年11月中旬,嘉兴市的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配备率已达73%,全市文化馆向镇(街道)下派文化员完成率达47%,预计明年将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