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的昆区“密码”

来源: 包头日报

从几年前单一的集中展演,到现在遍布72个社区、24个村(嘎查)28项、近230场的各项文体活动,从以前政府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到如今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无论城镇还是乡村,一个个“n分钟文化圈”渐渐成型,丰富了昆区百姓的生活方式,令日益繁华的昆区充盈着文化的气息。近年来,昆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并借助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东风,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补上短板

实现从9.9%到61.3%的提升

2013年11月,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2个创建城市名单,包头市是自治区唯一取得参评资格的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要求,2015年8月前旗县区“两馆一院”(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街镇文化广播综合服务站,社区、村(嘎查)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5类13项建设100%达标。按此标准,创建初期的昆区只有2个镇文化广播综合服务站,9个社区、村文化室面积达标,达标率不到10%。要在一年多时间里完成15个街镇、72个社区、24个村的文化站室建设及设施、设备配备等工作,作为中心城区的昆区是全市创建任务最为艰巨的旗县区。

为此,昆区按照“补齐短板、因地制宜、节俭务实”的创建思路,将创建工作与“两室”用房建设相结合,与内科大、包钢、一电厂、中冶东方设计院等驻区企事业单位文化资源相结合,采取新建、改扩建、共建等多种形式,全力推进2014年24个示范站室、33个非示范站室建设任务,并集中组织了81类1823件的音响、电子琴、扬琴等设施、设备采购。

隆冬时节,走进新建成的昆区图书馆,充满文艺气息的格调令读者感觉十分温馨,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新书整理拆封、建档录入、粘贴标签和电子芯片工作。经历了近十年“真空期”的昆区图书馆,2014年迁至昆区市民大厅全新开馆,馆舍面积也由1500平方米扩大到3000平方米,设置了借阅区、阅览区、少儿区等七大功能区,新增“阿法迪”智能管理设备及24小时微型自助图书馆,图书也在原有6万余册的基础上,新购进了10万册图书。新建的昆区图书馆预计在2015年二月份开放,并将成为包头市资源最多、功能最全、档次最高的旗县区级图书馆。

同期落户“新家”的还有昆区文化馆,新建成的昆区文化馆就在昆区图书馆楼上,馆舍面积3403平方米,内设舞蹈排练厅、书法教室、声乐教室、摄影工作室等10余个功能区,特别是两个近1000平方米的排练厅宽敞、气派,每天能接纳几百名舞蹈爱好者的排练。“建成之初,我们还担忧从市中心搬到南部区这么远,群众会不会找不到、会不会太远不愿来,没想到一开馆大家都口口相传,现在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了!”昆区文化馆馆长杨萨如拉说。

新建的昆区图书馆和文化馆共投资3475万元,两馆更加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处处为百姓着想的文化理念让昆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

2015年的第一天工作日,80岁的王志谦老人一如往常地走进白云办事处综合文化站,这里的闲暇时光是王老退休生活中最惬意的小幸福。“中国风”风格的图书阅览室、居民参与创作的文化长廊和蒙古族文化展厅成为这里最大的亮点,齐全的文化硬件设施、人性化的服务使这个文化站成为一个圆心,用文化的半径辐射着周边社区。“这个文化站就是我们办事处老少皆宜的快乐驿站。”王志谦老人高兴地说。

另外,昆区前进办事处社区综合服务站设置也匠心独具:“巧手苑”是才艺室,辖区的民间艺人、手工爱好者可以定期来这里插花、剪纸、做根雕等;“清雅苑”是琴棋茶室,配有扬琴、电子琴等乐器,居民可以在这里抚琴、执棋、品茶;“绿动部落”是居民的健身室;“悦读轩”现有藏书600余册,分为少儿图书室和公共阅览室,每周能实现40小时免费开放。

截至2014年12月底,昆区不仅完成了年初承诺的10个街镇文化站、34个社区文化室建设任务,还超额完成了卜尔汉图镇哈德门新村等13个文化室建设,使昆区文化站室达标率从创建初期的9.9%提高到61.3%。如今除了白云、前进街道文化站,昆区各街镇、社区文化站室已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深受社区居民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