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都市的图书馆、影剧院、健身房、娱乐中心相比,基层的文化站室理应成为老百姓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家园之地。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中,有些基层文化站、文化室竟无用武之地,不能真正发挥出文化阵地的支撑与服务作用。有的成了挂牌的站房而无具体形态,有的被挤占挪用,有的资料残缺、设备老化、器材不足……乡镇、村社文化站室缘何陷入“空闲”窘态,会有这般风景?笔者在实地走访、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谈一些粗浅认识。
第一,双重管理有失位。文化站室行政隶属地方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但由于乡镇对于文化工作主观性较大,认识有偏差,有想抓则抓、不抓也无伤大雅的思想。文化主管部门自身定位不清,协调、对接、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处于“想抓抓不住、想管管不着”的困难境地。双方都没有切实担负起文化站室的建设责任,相互职责不清,交叉管理中有盲点,“双重管”却成了“两不管”。
第二,阵地选址建设欠合理。大部分文化站室统一规划建在乡镇政府、社区、嘎查村委所在地,没有靠近学校、公园、广场和农牧民聚集地,导致有场所无活动,有设施未利用,百姓需求不能及时掌握,群众文化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这不仅在空间布局上与广大居民群众相距甚远,而且在心理上与大众产生距离,基层文化阵地的组织带动和感染渗透效应没有显现。
第三,要素投入未到位。文化站室“贫血”状况目前仍然存在,整体上面临着上级投入“少”、本级配套“难”、市场投入“无”的实际困难。加之有的地区对基层文化站室的建设不够重视,在千头万绪的事务中,谈到文化资金、人员等要素,认为是负担,经费拨给被换作他用,业务工作人员被抽调换岗,在编人员却不熟悉业务,不清楚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业务培训辅导,致使文化站室工作没有资金、设备、人员等关键要素保障。
第四,服务活动不丰富。伴随生产力带来极大地物质丰富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人民群众对文化呈现出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多数老百姓农闲空暇、茶余饭后,迫切想与市民一样参与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体验文化生活带来的精神享受。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文化站室搞突击性的应付检查,简单的照搬照抄,高举轻放、空喊口号,关键是文化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没有从实际出发,创设群众乐于参加、乐在其中的文化活动项目。
乡镇文化站室根植基层,直接服务于群众,是宣传贯彻落实党政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是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新时期在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如何加强基层文化站室建设,避免成为“摆设”?理应成为一项重大课题。
首先,上下管理应加紧跟进。一是理清管理模式。基层文化站室工作应由基层党委主导,乡镇政府具体负责,文化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避免多头管理、重复汇报、互不知情、疲于应付等弊端,保证职责权限明晰,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乡镇一级应加强对文化站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从维护大局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农牧民素质的高度,从经济与文化、政治与文化、社会与文化关系的深度,扎实推进文化站室建设。文化主管部门应强化业务指导,不折不扣的落实政策措施,因地制宜的加强分类指导,在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提高业务工作水平等职能上切实担负起责任。二是完善考评体系。建立规范长效的考核机制,把文化站室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年度目标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工作表现的分值权重指标,以静态考核与动态评价结合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考评衡量文化设施建设是否纳入城镇总体规划,文化事业建设是否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文化活动是否成为文明村镇创建的载体,切实纠正文化工作好坏与党委、政府政绩无关的思想。三是转变管理方式。按照“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两条腿走路的思路方法,依靠地方政府投入,依靠社会力量,不断拓宽文化站室的功能和生存空间,使文化站室与社会资本挂钩,保持高效运转的动力与活力。
其次,资金投入应掷地有声。一是每年不遗余力的从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基层文化站室建设,活化资金来源渠道,适当向单位、企业和社会“化缘”争取资金,确保文化站室有活动经费和运转经费。二是打破“等、靠、要”定势思维,走市场化、产业化路径,发动产业大户、经济能人投资入股,合力共建文化站室,缩减资金缺口。三是规范资金投入使用机制,提前预算,做好评估,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加强对文化站室活动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文化站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确保每笔资金用在“刀刃上”、关键处。
第三,专兼文化干部应发挥效用。一是配强文化站室业务骨干,明确学历、年龄、业务特长等硬性指标,选拔培养本土文化人才,选调有文艺特长的优秀人才,配备专职干部,配齐专兼职文化站室工作人员,聘用民间乡土艺人兼职文化站室事业。二是探索推行薪酬业绩挂钩制,细化量化指标,建立公开奖惩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文化站室干部出入流动机制,赋予文化主管部门在配备、调任等方面的建议权,培养有真才实学的文艺骨干,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充实基层文化工作力量。三是强化专业素养,提升文化站室工作人员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宣传能力,统筹人力、物力资源融入文化站室建设,形成基层“大文化”格局。